藍雪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這為從根本上解決作文難題找到了一條出路。如何讓學生的習作散發真情的魅力呢?多年的教學告訴我,從以下入手,能實現教學目標。
一、立足生活,拓寬作文渠道
小學生有意注意還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假如培養學生善于發現身邊事情的主動意識,就能捕捉生活的亮點,拓寬作文渠道。
1.觀察生活,拓寬作文的選材渠道
立足于學生生活,應少寫或不寫那些讓學生無話可寫的命題作文。首先,教材中的作文練習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就寫,遠離學生實際的可以不寫。其次,命題作文弊端顯而易見,其一便是如于永正老師所說:“為什么有些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經常抓耳撓腮?很大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給他們的題目太大太空洞,使學生產生‘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作文“假大空”的現象便由此而生,不但寫作的積極性無從談起,而且創造性的發揮也受到了極大制約,有創意的表達更無從談起了。
2.體驗生活,拓寬作文情感渠道
所謂文章要有真情實感,必須有生活的體驗。帶領學生到大自然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們的性情,凈化他們的心靈,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從而發現生活的美、生活的樂、生活的味。
二、立足生活,開放作文思路
留心每一個學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有自己的妙言、趣語。可遺憾的是,學生作文之中的語言常常是“八股氣”十足,千篇一律,眾口一詞,缺少創意和個性,從中感受不到兒童對生活獨特的感悟。怎么辦呢?
1.聯系生活,自主探索作文途徑
我們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學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以及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和個人的自我實現,特別強調以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民主、自由、平等、寬容的環境中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我們構建的小學作文課創新性教學模式可用“創設情境—觀察想象—資源利用—創作表達—評議批改”等五個環節來概括。
2.熱愛生活,開放作文思路
熱愛學習。學生大量地、廣泛地閱讀課外的文學作品,能開闊視野,積累材料,培養創新思維。但學生不是以模仿為目的,而應該以創造為目的,真正做到熱愛“學習”,我曾在引導學生看作文書時,提出以下要求:(1)選一篇你非常喜歡的文章,自由讀。(2)你認為這篇文章有何優點?(3)你認為這篇文章有何缺點?(4)請將修改好的文章貼于作文書上。提出以上要求目的在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文章,為模仿指明了方向,為創新提供了機會,開放了學生思維能力。
三、立足生活,開發作文源泉
學生作文渠道拓寬了,作文思路開放了,就要求開發作文源泉,教師應有一顆慧心,做寫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者。
1.抓住社會生活,感受學校人文精神
針對小學生不董孝敬父母的現狀,在班內開展“聽爸爸媽媽講把我養大的故事”“爸爸媽媽,請讓我來關心你幫助你”等活動,活動后讓學生動筆;春天來了,春雨飄灑,“春雨貴如油”啊,于是精心設計“春雨頌”活動。可見,只要有心,抓住生活,不利因素也會變為有利因素。
2.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課堂練筆,安排隨堂練筆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隨文練筆不失為“閱讀與習作”的中介,“接受與創造”的橋梁,是達到“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作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途徑,它應結合文章特點、重點,結合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每一個學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大書,立足于生活,為新課改作文教學奠定基礎,是新課改作文教學的關鍵,這樣學生的作文才能散發真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