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前兩天我聽了一些三、四年級的英語常規課。教師都能認真備課上課,孩子們大多數似乎也很配合教師,一步一步跟著教師完成各種任務活動。從這些課中我注意到兩個細節。
細節一:我正好坐在一個孩子的后面聽著課,在學的過程中這個孩子一直靜靜地坐著,直到教師叫他回答問題才引起我的注意。對于教師的問題他的回答聲連坐在旁邊的我也聽得很吃力。對于站在講臺前的上課教師也應該是沒有聽到和聽清楚的吧。教師沒有任何解釋或幫助或哪怕一點評價來喚起孩子的學習情緒和狀態的改變。孩子坐下來之后,依然不聲不響,直到下課。
課堂教學評價是雙主體的活動,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都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因此,他們具有強烈主觀性的活動,具有濃烈的價值判斷。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收集有關學生學習的各方面信息,依據所收集的信息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做出價值判斷,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而本案例中的教師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對孩子學習行為或狀態作出相應的判斷與調整。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獲得的過程,還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孩子在這節課中學習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教師的感情也是淡然冷漠的。因此,課堂激勵性評價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用好評價,意義重大。
細節二:為了完成語篇的教學任務,教師會更多考慮教學內容必須完成。于是,通過一個個活動設計順利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在整節課聽下來你會聽到很多如“Ok”“Good”“Can you read them emotionally?”的課堂過渡用語,儼然聽不到老師的評價語。課堂用語能等同于評價語嗎?課堂評價語為什么不使用呢?
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的課堂用語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而教師評價語能起到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作用。而在這節課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對學生的表現作出激勵性評價。
對于兩節中年級英語常規課,教師對于課堂評價的輕視不得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課堂需要針對性評價。
一、根據不同年段孩子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低中年段的孩子好奇好動,愛表現自己,特別希望得到教師及同學的認可。教師利用這些特性采用一些趣味性的獎勵和鼓勵評價來充分發揮孩子學英語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采取小組競爭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對高年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們在英語課堂中更期望得到教師對其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肯定。因此,教師評價導向側重于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學習英語的能力培養和學習方法正確有效地掌握。
二、根據不同年段孩子的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1.對能力較強的孩子采取響鼓重敲的評價方法
班級里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在課堂上會有反差體現,這樣學得好的孩子如果不進行正確引導日積月累就會發展為驕傲情緒。因此,針對這部分孩子,教師在積極評價的同時要對他們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可以為他們制訂具體的競爭評價方法。如課文復述評價、習作評價、課文表演評價等,這樣樹立競爭意識,激勵他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
2.對能力較弱的孩子采取賞識激勵的評價方法
對于班級里面的幾個后進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基礎薄弱、能力水平欠缺、自信心不足的現象,教師可以說想盡用盡很多辦法都收效甚微。但是其中有一種方法就是賞識激勵性評價如果持之以恒地使用,一定會有明顯效果。今年我帶的某個后進生,就是要抓住他表現好的某一個時機真心去肯定他激勵他,他就會悄然變化。比如一次書寫有進步,比如給一些簡單問題給他回答,比如給他一次掌聲等,這樣一次次累積賞識方式,讓他自信心慢慢恢復。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給予這些學生足夠的關注,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抓住點滴瞬間,對小的閃光點作出及時的鼓勵,讓學生知道教師并沒有放棄自己。
課堂不能沒有評價,而針對性評價又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一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對促進學生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評價的成敗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和制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敗。
參考文獻:
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