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有一部分課程內容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而“造型·表現”課是小學生在所學的美術課當中既感興趣,但不敢表現的課。它由:題材、主題、構思、表現制作幾個過程而完成的。它能培養兒童認識生活、觀察生活的能力,培養兒童的想象力、造型能力、表現力、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兒童的智力發展。那么如何讓這種學習內容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熠熠生輝呢?下面我將結合《畫汽車》一課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成功的導入法,具有藝術性、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能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調動情感,激發興趣,能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在上《畫汽車》一課時,我考慮到一年級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上課伊始,我就用許多造型各異的汽車模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小伙伴,你們想不想見見它們?”在學生的呼喊聲中,我們請出了神秘的嘉賓——各式各樣的汽車模型。“你們認識它們嗎?這是什么車?干什么用的呢?”孩子們此時個個躍躍欲試,一雙雙小手也像雨后春筍般不斷舉起。于是我請了四位學生每人選一輛自己喜歡的車,上臺介紹——手中拿的是什么車?干什么用的?為什么喜歡它?
二、觀察分析,自主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事美術活動和交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美術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美術活動經驗,同時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如,在上《畫汽車》這課時,我通過事先準備好的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汽車的結構特點,不同的汽車有著不同的外形。但無論是什么車,它們的外形上都有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由車身和車輪組成的。車身上有門、窗、燈、觀后鏡,這些都是汽車必備的部件,在設計時就顯得很重要。而車身的形狀也是各式各樣的。從而提高孩子的感知和形象思維能力。
分析汽車結構特點時,我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我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自主分析,從而明白車身的形狀與車的功能是分不開的。
接下來為了能更好地將生活與創造相融合,也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造型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我另外給學生準備了一些具有特異功能的汽車造型的課件,孩子們在觀看之后,創作欲望立刻被激發起來,個個都躍躍欲試,激動不已,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三、自行創設,展示個性
在學生作畫這個環節中,為在課堂中能滲透出“玩”與“學”相結合的理念,我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快樂旅行”的情節。在黑板的一端出現了一座童話中才能見到的城堡,而城堡的主人是一位忠實的愛車一族,他熱情邀請學生駕駛著設計好的新車,到他的城堡中去做客。此時的孩子們早已按捺不住創作的欲望。有的學生設計的汽車是節能環保型的,有的學生設計的汽車是多功能型的,而有的車身像火箭、有的像小動物、有的像水果……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個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同時也體驗到了“造型·表現”的無限樂趣。
四、多元評價,激發個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學業,而且要推動人的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評價的功能不僅是甄別和造拔,而且要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教育,增強自信。評價的主體不僅是教師,而且要有學生的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等。評價內容應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即要關注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同時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例如,《畫汽車》一課我先讓學生互評“你最喜歡哪輛車,為什么?”再讓學生自己說說“你設計的車有什么特點?設計的思路是什么?”教師積極地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肯定,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并在這種滿足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個性是創造的源泉,個性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呵護和扶持這些奇思異想卻又充滿個性的幼苗,用一雙熱情、睿智而又冷靜的眼睛去發現每一棵富有個性的小苗苗,讓他們在美術的沃土中盡情揮灑、展示個性。讓“造型·表現”成為美術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