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清
在多年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傳統“傳道授業解惑也”式的將知識的傳承作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然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尤其是信息化的21世紀,知識更新周期短,學生求職欲望強。相比較于有限的知識儲備,學生更需要得到終身學習的愿望和技能。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教學模式。筆者以為,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一、聯系生活,拓展課堂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探索并構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課本上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聯系生活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加深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而且還能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學會用數學的角度看待生活問題,并嘗試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它。這樣,不僅可以讓數學知識實現它的價值,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元、角、分”之后,為了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在教室里創設了“小小文具店”的情景,讓學生將自己的日常文具用品標上價格,聚集在一起,進行商品銷售的模擬活動。有售貨員,有顧客。學生在這個模擬的情境中,情緒高漲,不僅充分認識了元、角、分,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開放課堂,自由創新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營造自由的心理氛圍。“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熍c其所教授科目之間的連帶關系是我們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放下老師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態去接近學生,熱愛、信任并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只有喜歡數學老師,才會在數學課堂上盡量表現并配合教師的教學;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自由發言、充分表現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學習的效果才會更明顯。
其次,創設開放的數學課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中,更加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和練習,確實做到因材施教,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創設自由開放的數學課堂,不僅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而且學生在親自實踐和學習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
再次,組織趣味的課堂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概括能力。只有親自動手,學生才是一個發現的創造者。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會借用一些較為直觀的教具,進行演示,操作和游戲等,或采用有趣的故事導入法,情境創設法等,為學生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激發并給予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欲望和機會。此外,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虛心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調整自己的觀點,取長補短。通過小組學習,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究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在小組發言和探討中,學生需要合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尋找輔證,通過對知識文字的描述,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完善自我。
最后,建立多樣的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課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每一個學生對待一個問題的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應該是被尊重的。教師并不是課堂評價的唯一主體,學生也可以進行互評和自評。在多樣的評價中,獲得表揚、激勵,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提高創新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