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碩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驚人的發現!”怎樣貫徹落實原本的科學課呢?當科學課程都設計了探究型的教學結構,當教師的專職化和課程資源的細化增加,最終主體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發現科學道理,“讓學生有所發現”成了課程的生命。在課堂教學中,感到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后的恍然大悟是那么的讓他們興奮不已,這不是原生態的“發現”嗎?那種發現的感覺往往讓人終生難忘。要培養學生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就讓學生去發現吧。那種有“驚人發現”的科學課在哪里呢?
一、將內容“生活化”,尋求突破的問題
教材中的許多內容反映了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但不知道那些現象怎么解釋。如果在教學中能將內容從生活中找到實例,那么學生的認知就離抽象的科學道理不那么遠了,同時可以讓大多數人都經歷現實版的思考,容易產生深刻的印象。如,《浮力》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想到游泳中的問題:為什么步入深水處會越來越站不穩腳步?為什么用救生圈能讓身體浮游自如?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浮?……在探究實驗中揣摩:鐵船為什么會浮?做“水浮子”的小瓶為什么會上浮和下沉?等,有了這些問題,再對照實驗的驗證,學生就會逐步明白影響浮力的各個因素,最終明白浮力跟排開水量或不同液體的關系。又如,《運動和力》的教學中,為什么在光滑的表面容易滑,粗糙的不容易滑?為什么往后噴氣的物體反而向相反方向運動?……總之,在這些生活化的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討論都是有感而發的,在各自抒發的疑惑中,科學的潛觀念就會烙在腦海中。因此,在科學課堂中努力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再通過探究捕獲知識將是收益無窮的。
二、將實驗“展覽式”,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分組實驗教學中,各小組往往各做各的,實驗過程或結果會有所不同,而匯報只重視數據,對學生的實驗過程匆匆帶過。因此,有必要將導致結果有出入的疑點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思考。如,《斜面》的教學中,有必要展示兩種斜面:一是高度相同,長度不同的幾個斜面;二是長度相同,高度不同的幾個斜面;再引出斜面坡度的概念。這樣學生對坡度的理解會比較透徹,就是陡峭的程度,哪斜面與水平地面的夾角大小就是坡度的大小。實際上,不僅對于多個證明實驗要展示,重要的是對于突破一個教學要點的實驗也要分步展覽,辦法是讓學生中的個別組進行演示,以引起全體的關注與認同。這些等于給學生在課堂中搭建了發現的平臺,如果產生了看法或正確的共鳴,也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受,效果十分明顯。
三、將發現的“方法”強化,指導實踐中運用
讓學生去發現有一定的方法,如,直覺法、圖表法、數據分析法等。
1.直覺法就是讓學生用感官去接觸,用看、摸、聞的方式去發現科學問題。如,《巖石》的教學中體現最明顯,要組織學生拿著看巖石的顏色、紋路,敲打知道脆還是硬,摸摸光滑程度,聞出什么氣味……還有是對簡單現象的直接感知,如,用天平稱物體時知道哪個重或輕;驗證物體導電性看出結果等。直覺法是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發現法,對于實驗的現象往往都是從直覺開始的。所以,加強直覺的培養是提升發現的重要基礎。
2.圖表法常用的有統計表、控制表、韋恩圖、氣泡圖、柱狀圖等。在探究型的驗證中,圖表法是經常使用的,其好處就是能根據表中的各個項目記錄,清楚地知道各項實驗內容,對于綜合性的問題或要推測的科學結論幫助最大。
3.數據分析法。對于驗證性的科學道理,教材都有詳細的數據記錄表。那是實驗操作的結果,是可以通過比較得出科學道理的,或驗證實驗前推測的。如果數據有差別,就會導致結果的偏離,因此針對數據進行分析,對發現的問題結果是比較可靠的。如,教學《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一課時,針對大中小石塊在空氣和水中的重力比較,學生容易得出下沉的物體也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還跟排開的水量有關:排水量多,受到的浮力就大,反之就小……采集數據的實驗過程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發現在于對數據的分析。只有不斷地強化各種發現方法,才會讓學生的發現道路越走越寬廣。
總之,讓學生去發現的教學手段還有很多,經常去開發學生在科學課中的發現熱情是我們科學教師必備的理念。教科版的教材在內容的安排上不斷調整了以學生為主線的環節,把前人許多的發現都由淺入深地編排組合了,有利于教學操作。但貫徹落實的決定因素還在于學生的接受與否。如果我們能挖掘和引導學生那種原始的發現欲望,讓各小組在實驗中都能想到那種科學帶來的疑惑并為之主動探究,那必將給科學的課堂萌發無限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