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華
摘 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會聽到老師們這樣抱怨:“這么簡單的東西學生怎么就不會呢?”“都展示過這樣題型了,為什么換一個條件或問法就又不會了呢?”“孩子怎么就不會舉一反三,就不動腦子呢?”同時領導在給教師指導課時,也經常提到這樣的話題:“老師要注意引導孩子思考,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是最關鍵的,而不是簡單地教會他們做幾道數學題。”那么,作為一線教師該怎樣引導孩子更深層次地思考呢?這里從設計數學提示、課上教師如何質疑、課將結束時如何設計拓展延伸等幾方面的親身經歷做了闡述。當然,引發孩子更深層次思考的方法很多,只要心中有愛,想做好這件事就有希望,就能做好。
關鍵詞:深層次思考;課前助學;課上質疑;課后延伸
要讓孩子更深層次地思考,首先是老師要往深處思考,都說媽媽能看多遠,兒子就能走多遠,我認為老師想得深,才能設計出更深層次的助學提示和追問的問題,從而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下面我根據數學教學研究,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粗淺的認識。
一、教師精心設計的助學提示要能引發孩子的思考
我認為在當前的生本課堂中我們可以借著課前的助學提示,給孩子的思考提出一個明確的方向。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這課時,給出這樣的助學提示:“測量黑板的長、書櫥的高、講桌面的長,記錄測量結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還可以怎樣表示?3份呢?4份呢?8份呢?你還能舉出哪些類似的例子?”孩子在測量過程中,會遇到測量結果不是整數的數據,孩子自然就會思考如何記錄。那么學生就會帶著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去查閱圖書、看教材、查電腦,或者直接去問家長或老師,在這樣的過程中鍛煉了孩子不斷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思考所查到的是否正確并如何驗證等能力,那么在孩子親力親為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更引發了孩子的思考,甚至是更深層次的思考。又如,我在教學簡便計算時給孩子的提示是:“自由計算,當然是怎樣簡便就可以怎樣計算,比一比誰的計算方法更簡便。”那么孩子的好勝心都比較強,都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解題辦法,然后,比較出一種自認為最簡便的一種拿出來和小伙伴比試。這樣的助學提示不僅給孩子把要自學、要準備的內容做了提示,無形中給孩子自學和思考指明了方向。
二、課上教師有價值的質疑和追問能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小數的意義》一課中,對一位小數的認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大部分孩子都還停留在接受老師的講解中時,老師及時提出:“誰還能再說幾個這樣的例子?”一下子給孩子們提了神,引發了那部分課前并沒有準備例子的孩子們的思考;還有,課將結束時,孩子們總結出了小數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時,老師隨機追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不能用你的例子說說?”這樣看似簡單的知識點孩子們竟怎樣解釋的都有,老師的這一問引發了孩子進一步的思考,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課堂的氛圍進入了另一個高潮!再聯系我在教學簡便計算時,首先是給孩子營造輕松自由發表見解的氛圍,然后讓學生自發地展示本組的方法,當孩子展示自己方法后,老師隨機追問一句還有什么解決辦法?哪種方法你認為最簡便?比如,孩子們在展示計算125×(17+8)這道算式時,田子帥(化名)想到直接運用乘法分配律。而王澤航(化名)馬上就提出另一種方法:把17+8看成30-5后再運用乘法分配律,他說他認為用30乘125和3乘5都能直接口算出來,而125乘17不能口算出來,所以,他認為他的方法更簡便……這樣你說你的理,他說他的理,在辯論和分析中找到了最簡便的方法,而且孩子在傾聽中思考,在辯論中更深層次地思考,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
三、適當的課后拓展能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
其實課后的進一步思考更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孩子認為學過了就沒事了,反正課上就是這樣學的,我就照著用就行了,不再多想其他解決方法了。這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會越來越死板。所以,我們要非常注重課后引發孩子的思考,在每節課快要結束時給孩子留有繼續探討的空間,可以提示他們還有沒有比這節課探究出來的方法更好的辦法?學習了這些內容你都能用在哪里?你想怎樣用這些知識呢?不單單是為了考試,我們學習的東西主要是要應用到生活中去的。類似的提醒會讓孩子進一步的思考和利用,不僅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更能培養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
總之,不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只要我們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時時、事事都為了孩子的發展著想,我們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