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 要:主要結合新課程理念下尊重教育原則的特點及科學課程的宗旨本質,通過三個重要的案例故事體現尊重的教育原則在小學科學實驗課堂中的意義。
關鍵詞:尊重;科學課程宗旨;科學課程標準
從教育學講,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則,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但要激勵學生動手,更應該激勵和引導他們動腦。即使學生實驗失敗,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動腦后明白,他們失敗是有意義的,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地去探索。教師要做的是給學生一個成功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維的時間,留給學生時間和余地去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滿足學生想成為探索者的強烈需要。
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科學素養,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大更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空間,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更大的空間里得到自我積累與發展。
所以,我嚴格要求自己,盡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努力做到“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的教學思想:課前要備好課,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有效地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研究教學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從學習態度上重視科學課;不斷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不懂就問,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用自己的心血為孩子們鋪一條寬敞的人生之路。
科學課堂案例1:三年級學生養蠶活動中,學生不僅觀察蠶的整個生長發育的過程,在蠶的整個經歷的發育過程(如蠶的蛻皮、蠶的吐絲結繭、蠶破殼而出成蛾及蛾產卵的完整過程)中,生成非常有價值的認識,如能夠對作繭自縛有自己的認識;質疑字典中的解釋,孩子們認識到蠶的一生是值得我們人類贊揚的,它們一生都在做奉獻,而且蠶結繭是為了保護自己更好為成蛾產卵做準備,是非常不容易的。還有的孩子通過觀察蠶從蠶繭中出來的整個過程,發現蠶不是用口咬破蠶繭,而是先分泌一種有顏色的液體物質溶化蠶繭,再用自己的尾部用力撞擊蠶繭才出來的。我分享到了孩子們觀察的智慧,我的收獲滿滿,我非常榮幸地為孩子們一個又一個的智慧亮點點大贊。
科學課堂案例2:五年級學生做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準備了五種顏色(dark yellow,dark green,rose red,purple and blue),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自己設計實驗來證明液體的熱脹冷縮過程,實驗非常成功。同時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是新穎的實驗材料:食用色素(也許是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食用色素),學生很想利用食用色素再做自己非常想嘗試的新的實驗:熔巖燈的實驗和一個能夠創作畫的神奇的實驗(用牛奶、食用色素、棉簽和香皂液等實驗材料),受到學生的啟發,我帶著學生利用水果蔬菜自制了很多不同顏色的色素。就這樣可愛的學生和我享受著每一個發自內心的想嘗試的真的實驗的快樂,這一刻我要發自內心地告訴您,我是幸福的一名教師。
科學課堂案例3:六年級學生做碘與淀粉的反應實驗過程后,有學生問我:“老師,我很想知道如果碘與火堿片相遇會怎樣呢?”我說:“我們一起做做試試好嗎?”在這個新的實驗中學生觀察發現:當碘與火堿片相遇,神奇的碘的顏色變淺直至消失,并且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在滿足了學生實驗的熱情與好奇心后,我握住學生的手說,如果你很感興趣,可以查找化學元素周期表,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這個實驗可能存在的規律。學生非常快地把自己的字典拿出來,找到化學元素周期表仔細地看著、找著……這堂科學實驗課的生成帶給了我和孩子們一樣的期待,期待著孩子們不斷地學習成長。
總之,興趣就像人的生命,假如孩子們對科學課感興趣了,才會沉迷其中,并付諸行動。教師要時刻注意挖掘每個孩子的個性,時刻注重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用老師的愛去溫暖每一個孩子,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跟每一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反思,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跟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收獲其中的智慧。
參考文獻:
肖北方.教師職業理想與道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