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元
摘 要:語言能力對于小學生具有重大影響,針對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忽視語言訓練的現狀,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觀念,采取措施,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語言訓練;觀念;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的要求之一是:積累字、詞、句,運用于說話、寫話中,提高說話、寫話的能力,生動地表述見聞和感受。然而,在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很多教師專注于文章的思想教育和朗讀、概括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語言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一、重塑教學觀念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維度之一,應該對學生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培養。對知識的掌握,不能僅僅停留于記憶,必須學會在實踐中運用;對技能的鍛煉,不能僅集中于某一種技能,應該是多種技能綜合培養,即使某些技能的效果并不能顯現于試卷的分數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不能忽視的是語言技能的發展,其不僅直接關系到成績的優劣,更與是否能夠成為談吐大方、舉止優雅的人息息相關。
二、訓練方法
1.培養學生語言積累的習慣
語言積累的一個主要渠道便是閱讀教學,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需盡可能地抓住機遇,使學生品味到語言的獨具特色。在小學低年級,主要是通過朗讀、背誦、造句、聽寫等方式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發展學生的語感。同時,也要教會學生文章是如何進行構造的,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塑造多樣的表達技巧,以免學生寫作時雜亂無章或平淡無味。
比如,教學《秋游》時,教師通過示范讀、讓學生自讀、背誦課文、聽寫字詞、運用新詞語造句等方式,讓學生積累郊外、秋風、漸漸、涼、郊外、游玩、藍藍的、一望無邊、白兔、綿羊、棉花、農田、嗓子、奔跑追逐、笑著喊著、開心這些詞語。同時,從頭至尾逐句分析,讓學生了解作者組織文章的手法: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樣;以及運用的修辭方法及所起效果:反復強調秋天到來的變化以及對秋天的喜愛之情,用比喻形象地展現了秋天白云的變化,用排比,生動地體現出秋天莊稼的變化及喜悅之情,這些鮮明的變化和色彩組成了五光十色的圖畫,最后運用排比表達了孩子們在秋天的郊外盡情玩耍是多么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2.訓練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
聯想與想象是創造的必備能力,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和創造卻是無限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利用閱讀材料,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對于學生天馬行空的聯想,教師應當予以尊重并加以引導。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主要是通過字、詞、文本,使學生在五官上加以豐富,補充色彩、形象、聲音、味道、觸感等想象,組成無數有意思的畫。
比如,教學“山”字時,可以告訴學生:“在地平線上,一座高山立中間,兩座小山立兩邊。”教學“沙”字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很少水的地方是沙漠”。在正式教學之前,先列出文中的詞串,以《秋天到》為例,把梨、燈籠、蘋果、臉頰、稻子、柿子、大豆、高粱、腰、葡萄等陳列出來,引導學生在色彩、形狀等方面發揮想象,然后通過自己的語言把這些詞語聯系起來;在教學之后,可以對課文進行補充,在教學完成《秋天到》后,列舉在秋天里還有哪些景象,草地、大樹、玉米、楓葉、菊花等,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然后用五官去感受這些事物的個性之處,發揮想象,將個性拓展開來,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對其進行描寫。
3.附加寫作小練習
寫作是語言的實際運用的一個方面,卻也是能夠促進語言表達的有效途徑。長于寫作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年累月地堅持所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可能的寫作空間,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低年級學生的字詞量和表達方法有限,教師可以先提供材料讓學生摹寫,材料可以是課文,可以是課外閱讀材料,可以是韻文,可以是簡單的小詩,可以記人也可以敘事,可以狀景,也可以說故事。
比如,在完成《看菊花》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作《秋風的五光十色》,可以提供給學生蘋果、梨、葡萄、菊花、楓葉等事物讓學生選擇,也可以留給學生自行選取的空間。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題目進行仿寫。多寫多練,才不會下筆無神。
4.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是語言實際運用的另一方面,同樣是提高語言表達行之有效的方法。說話有度、進退得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說話練習。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善于提問和巧于回答。教師需引導學生大膽發問,問比較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悶頭苦思或東拉西扯無意義發問。關于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組織成中心答案,而不是啰哩啰嗦難尋重點或渾渾噩噩不知所云。在學生回答完畢后,需針對學生回答的用詞及組織做些許點評,無關答案對錯,只是表達在哪些方面可以更加完善。
綜上所述,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訓練語言能力,以使學生熟練并推敲語言運用,體味語言的魅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成為有品位的人。
參考文獻:
郭根福.小學閱讀教學中語言訓練“操作”的探索[J].云南教育,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