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濤 陳小容
一塊在陽光照射下的黑煤也許比燭光下的白紙明亮許多,但在人們視覺中,仍然覺得“煤是暗的”“紙是白的”,這就是色彩理論中的視覺恒常性。由于視覺恒常性的作用,人們常常依據主觀經驗來判斷某些物體“應該”是什么顏色,當客觀條件發生了一定變化之后,也不為然,視而不見。初學色彩的學生所畫出的色彩常常不是他們真正看見的,而是過去印象中的色彩。
為了讓學生畫出豐富、漂亮的色彩,并且又要讓他們喜歡上色彩,把他們內心深處對色彩的感情激發起來,讓他們畫出眼中看到的色彩,而不是腦中印象的色彩,更要克服視覺的恒常性。這就需要找到一種適合他們特點、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和練習方法。
在教學時,我安排了《同桌》《我的自畫像》《瞧,我這一家子》等一系列的色彩人物頭像繪畫教學。我先采用了“馬賽克”的色彩技法,進而采用“點彩”的色彩技法,最后揚棄所有的色彩技法,回到最先對物體的色彩感覺上,用感覺作畫的教學程序。
所謂“馬賽克”畫法就是讓學生先畫出物體的輪廓和精致的細節,并用自己喜歡的一種色彩勾出來,再用鉛筆在物體上畫出許多個1平方厘米左右的方格子,形如裝飾外墻的“馬賽克”,隨后讓學生在第一個格子中涂上顏色,并要求用八種顏色以上,并且相鄰的兩個格子色彩不能相同。
此方法練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對色彩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能大膽地畫出許多色彩來。隨后讓學生拋開方格子,直接用“點彩”的方法進行作畫。“點彩”就是沒有方格子的“馬賽克”,通過“點彩”的練習,學生在沒有方格子的束縛下,更能自由地畫上顏色,對直接用色彩塑造形體有了新的認識。此時,再讓學生將所有的技法拋開,畫出自己眼睛觀察到的色彩,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作畫。這時候的作品畫面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的已初見個性色彩和濃厚的感情色彩。
通過對這一系列的初學色彩的教學后,我發現在教學生學習色彩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找到怎樣才能讓學生有一個新的色彩怎樣激發學生潛意識的色彩感覺,怎樣觀察色彩,表現所看見的色彩的新的教學方法。我想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分析色彩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找到色彩教學的切入點
傳統的教學是先讓學生認識色彩,學習三原色、色彩的明度等。許多教師都感嘆,色彩理論知識還沒有講完,學生已經昏昏欲睡,正當練習的時候,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對剛剛學習的理論知識根本不知所云了。
由于剛接觸色彩畫,有些學生都是靠固性思維作畫,所畫的色彩就是他們腦海里的印象色彩,紅色的蘋果,綠色的樹、草……還有些學生是滿紙的色彩飄揚,花花綠綠一片,儼然一幅色彩游戲,卻無情緒可言,更有些學生是拿著畫筆無從下手。
通過上述分析,在色彩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敢畫,再是如何畫,最后是畫好。
二、色彩表現需加強實踐操作,淡化理論知識的講解
1.先用“馬賽克”畫法
“馬賽克”的色彩技法,就是將畫面分成一塊塊的“馬賽克”,做填色練習。可以較好地訓練學生對色彩的初步認識,更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初學色彩時遇到的問題。能讓學生在像與不像之間放開手大膽地畫色彩。
2.再用“點彩”畫法
“馬賽克”色彩畫法的優點在于能迅速地讓學生的色彩畫面豐富、漂亮起來。但又存在著不足,它束縛了學生對色彩感性認識與表現,久而久之,會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對色彩的新鮮感。這里我們應將“馬賽克”畫法變為“點彩”畫法。“點彩”畫法就是讓學生用畫筆將觀察到的色彩用相似的類色進行作畫,它能讓學生仔細地觀察物體的色彩并找出相應的變化,更能訓練學生對色彩的控制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點彩”訓練,學生就能畫出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色彩了。
3.從眼睛著手,畫出感性、豐富的色彩
隨著“點彩”技法的練習,很多學生的畫面上少了理性的色彩,感性的畫面多了起來。教師應充分抓住這一點,加強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眼睛出發,畫出自己想畫的色彩。
色彩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畫他們自己想畫的畫。拋開所學的技法,讓學生自行繪畫,畫出他們所看、所想、所感、所悟。讓學生走出技法、走出教師、走出理論,讓他們的色彩更加感性化、個性化、風格化。
讓學生從畫不出色彩,不敢畫色彩,到能畫出豐富多彩的變化和具有個性化、感情化的色彩,歸根結底是要找到一種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年齡特點、認識特點的教學方法及色彩教學的切入點,那就是從無法到有法、從有法再到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