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婷
體驗教育活動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重要的、積極的意義。當前,學生的過重負擔已減下來,而如何擴展有利于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空間,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組織指導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淺談如何在小學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體驗式教育。
一、體驗式教育主題的選擇
1.讓學生進入社會“角色”
本班的學生中,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多數家長只要求孩子學好各門功課,必要的家務勞動被取消。長期下來,學生缺少必要的勞動鍛煉,思想上也認為父母做這些事也是理所當然的。為此,我特地開展了“雙休日特別行動”,要求學生在家中扮演爸爸或者媽媽的角色,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父母平時在家中需要完成的事,并由家長觀察、記錄。來到學校后,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受,使他們懂得父母的辛苦,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2.因地制宜,選擇具有學校、鄉土特色的活動
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原有的認識基礎和基本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社區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生活和文化氛圍,讓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有人認為農村學生主要是當地農村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素質不夠高;教學設施不如城市學校先進、完善;教師培訓也與城市學校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但是,農村學生所處的環境、教師群體的協作氛圍、學校與社區的融洽關系等,恰恰也是城市學校所欠缺的“資源”。因此,必須以學生已有認識作為起點,讓他們通過收集家鄉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識。
3.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崛起正迅速地改變著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因此,我們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應該讓他們去考察現代化科技成果,了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增強他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感性知識。同時,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鼓勵他們開展小實驗、小制作等活動,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去感知,在思考中變革、創造,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創新活動形式,促進身心發展
1.結合身心特點,豐富活動形式
在活動中根據學生身體、心理發展特點,適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喜歡的實踐活動,如游戲、表演、設計、制作、競賽等活動方式。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不同難度的實踐活動,一般情況下,低、中年級以小型活動為主,時間要短些,地點要近些;高年級以組織搞社會調查和培養動手能力為主,效果比較明顯。
2.發揮個性特點,深化活動內容
在活動中要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個性,滿足每一個學生探究、獲得認可和欣賞、承擔責任的需要等。如,在開展“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祭掃烈士墓”等活動中,我給學生定了多個活動目標,讓學生自主選擇或者自定活動目標,既可以達到預期目標,也可以通過調查的深入不斷生成新的目標,使學生的興趣不斷高漲。隨后,讓學生自由分組,可以根據自己的活動目標、內容去自由組合,協同完成調查任務。
3.深入了解社會現象,提升自身素養
為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我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的活動注重從小事入手,如每周清理一次樓梯、節假日幫父母做家務、做好事等。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教育學生不僅在學校里要做一個好學生,還要在家里做一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少年。再比如,結合數學實踐活動課開展節約用水活動,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及寒假,進行深入的調查訪問。通過現場查看、問卷調查,上網查詢、查閱書報等,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人們的普遍做法,知道環保的相關知識,提出倡議。通過這種社會性的調查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鍛煉自己勇于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
三、及時總結交流,科學評價
社會實踐活動要重視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交流,特別是對于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和獨特見解,都應該得到認可和鼓勵。總結交流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靜態的,如一篇小論文、一份調查報告等,也可以是動態的,如口頭報告、演示操作。而我一般采取動靜結合的方法,如讓同伴欣賞一件模型時,介紹模型的制作過程;在展示調查報告的同時,談談調查的過程及調查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克服。在交流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科學地進行評價,可采取自評、互評及師評等多元評價,讓學生認識自我,發現別人的閃光點,取長補短,不斷修正自己的參與行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促使其思想上和行為上受到優良道德的熏陶,使其掌握正確的處事技能和社會活動技能。
加強社會實踐是培養小學生的社會意識,提高他們的社會觀察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和“教育性”特點,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開展,就會促使小學社會實踐活動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