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詩夢
一、問題提出
多媒體課件中的PowerPoint技術(以下簡稱PPT)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因其在界面、美觀、交互、難易程度等綜合方面的優勢,被廣泛運用于美術教學活動中。然而在美術活動中,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更多的是在與圖片、聲音的放映,對渲染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內容等作用并不大。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制作運用于情境化美術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由于實際操作中的PPT課件設計內容單一,缺乏生動性,未凸顯活動重點等原因,造成了課件在活動中基本都是“播放器”的功能,沒有起到激發幼兒繪畫興趣、形成積極主動的思維、輔助教師解決活動重難點等關鍵性目的。
所以我嘗試以小班美術《聽風聽雨》為例,來談談幼兒園多媒體課件在情境化美術活動中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
二、實踐研究
本次《聽風聽雨》課例改編自《小班建構式教材》下“天氣我知道”主題的美術活動。如何讓幼兒感知狂風暴雨呢?于是我們想到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風雨,讓幼兒通過多媒體情境了解。
(一)多媒體課件之初體驗——圖像、聲音組合失效
1.初次設計
在《狂風暴雨變出來》的初次多媒體嘗試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了一個喜歡風雨的晴天娃娃圖像,利用有生命的晴天娃娃等待風雨的故事,加入刮風、下雨的聲音特效來喚醒幼兒對風雨的已有經驗,而狂風暴雨的印象則通過觀看單獨的動畫視頻來熟悉。
2.課件實施——無法進入情境
課件中出示晴天娃娃的形象,教師講述著晴天娃娃喜歡風雨的故事,引出刮風下雨和狂風暴雨的聲音和視頻,看完后教師引導、“剛才聽到的風雨聲音是怎樣的?”“還能怎么表現風雨?”幼兒的回答幾乎都是單一的“雨是嘩啦啦的”,表現動作時,一般都是用手揮幾下代表下雨。到了繪畫環節,幼兒隨意地拿著工具涂抹,有的還說,我這是在給晴天娃娃涂色呢……
3.分析與反思
本次課例所用到的多媒體課件中,我們用到了圖像與音樂的情境,但是為什么還是引不起幼兒的興趣呢?
(1)靜態圖像乏味
娃娃的圖像只是一張靜態的圖像,并沒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生活中晴天娃娃并不是幼兒熟悉的卡通形象,自然在活動中也就不能引起共鳴。
(2)動態視頻干擾
由于課件中運用的是動畫片視頻,干擾幼兒對狂風暴雨經驗的接收,自然也就無法說出對于狂風暴雨的印象。
(二)多媒體課件之第二回——情節、背景的自然呈現
加入了人物表情的小石頭形象變得生動有趣,同樣的故事,課件中出現了小石頭愁眉苦臉的表情,當教師問道:“小石頭的心情怎么樣?”幼兒一邊看著圖上小石頭的表情,回答也變得五花八門:“難過、孤單、痛苦……”隨著故事的推進,課件中出現了動態的雨和隨風擺動的植物,所以在用動作與語言表現風和雨的形象時,幼兒說出“雨是細細的”“是一條一條的”……也有慢慢轉的小風、激烈的龍卷風……繪畫時幼兒作品不僅有單一的刮風、下雨,有些還有一邊刮風一邊下雨的創意場景。在評價環節,大家一起將作好的畫送給小石頭,課件中一直愁眉苦臉的小石頭表情變成了笑哈哈的了,有個幼兒說:“小石頭肯定很喜歡我們的畫!”
多媒體課件中主人公表情的變化讓幼兒的心也跟著一起變化,有了為小石頭實現愿望的意愿,讓整個活動更加連貫,更加自然,而風雨真實場景的出現,則將幼兒的回憶喚起,將自己所看到、聽到的轉化成經驗的表現。
三、研究成效
通過本次課例的研究,我對于多媒體課件在情境化美術教育中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一)多媒體課件設計要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
教育來源于生活,我們應為幼兒提供與主題內容相關的,同時和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相類似的或真實的情境,使幼兒具有為理解主題所需要的經驗,幫助幼兒自主在這一情境中進行探索。
(二)多媒體課件技術需追求有多樣性技術的整合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從活動主題出發,力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變與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也讓幼兒有自主選擇符合自己經驗的情境進入,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義建構。
(三)多媒體課件內容需要體現生動性
在課件中,我們運用的素材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圖片,而是將軟件中自有的短線、橢圓等資源進行整合,制作出與Flash效果相差無幾的下雨場景,讓畫面更加生動。在場景制作中,利用PPT特有的層次關系,讓主人公的形象、表情更加清晰。
(四)多媒體課件制作需要教師不斷更新學習
課件中,活動短線、橢圓、層次關系的熟練運用離不開一直以來的課件制作學習,而將傳統課件中的初級技術融合到具有動態場景、真實場景還原的課件制作中,則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摸索、更新、學習。
綜上所述,多媒體課件制作需要與主題活動要素的有效整合,讓多媒體課件變得具有生動性、美觀性,同時不斷挖掘課件制作軟件的有效功能。這樣有利于幼兒對美術的理解和感受,大大提高了教學的靈活性和幼兒主動學習的氛圍,以及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