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連敖

一、關于基本思路
(一)要繼續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主線
“十三五”將是我國進入新常態,并以新常態發展的5年,而新常態的最大特征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其中,經濟增長速度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甚至更低速度的增長,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都需要我們主動作為、積極推進,也可以說這是整個“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完成的歷史性任務。而這也恰恰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調結構、轉方式”戰略方針的題中之意。因此,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十三五”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對新常態具有引領作用,對“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二)要把“穩增長”作為重大任務
“十三五”的國際國內形勢比之“十二五”將更加復雜,相應的問題也更加多樣、更加突顯。特別是經濟發展速度很有可能繼續下滑,進而引發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避免上述風險,根本出路在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十三五”末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依靠。而當前和整個“十三五”期間,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穩增長”。只有把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適應就業基本要求,滿足民生、國防等支出需求的合理區間,才能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只有把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穩定且可持續的水平上,才能為改革支付必要的成本,才能保證國力不斷提升。
(三)要特別強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安全和穩定都是改革發展的最重要基礎。沒有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就談不上發展也無法改革,尤其是在經濟進入下行通道、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來自國際的壓力和敵對勢力的騷擾比之經濟上升階段更容易“發酵”,網絡、民族、宗教等領域比之以往更加敏感,收入、就業、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也會更加突出。因此,維護國家安全和保持社會穩定,在“十三五”期間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更加重大的意義。
(四)要著力推進社會進步
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社會進步卻相對緩慢。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已經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為此,建議在“十三五”發展的基本思路中明確提出“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推進社會進步”,其中包括依法治國、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
(五)要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依法治國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當今中國發展的動力活力之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必須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緊緊圍繞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繼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六)要適時適度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向、重點和方式
從“穩增長、調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十三五”期間,應適度調整各級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的方向、重點和投入方式。重點是適度提高生產類引導性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的比例,通過貼息、擔保、獎補和借貸性資本金投入等較大幅度增加鼓勵類產業和新興產業投資比例,支持實體經濟、中小企業發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切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要給予老、少、邊、貧地區特殊關注
老、少、邊、貧地區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也是“十三五”經濟社會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這些地區環境條件差、要素流動逆差大、自主發展能力低,沒有國家的幫助和扶持,難以和全國人民一道走進“小康”。“十三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也是“最后關頭”,因此,國家應對這些地區給予特殊關注和關照。建議按照業已明確的調整轉移支付結構思路,提高老、少、邊、貧地區一般性(均衡性)轉移支付比例,較大幅度增加老、少、邊、貧地區轉移支付額度。
(八)要及時推廣各類試點和試驗區經驗
“十二五”期間,國家陸續批準設立了一系列發展和改革試點、試驗區、示范區等,比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試點、循環經濟試點、“兩化”融合試點、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等等。這些試點、試驗區、示范區經過多年試運行,有的已經成功或成熟,具備了在一定范圍或更大區域推廣、應用的基礎和條件。建議“十三五”期間,適時推廣這些試點和實驗區的經驗,助力“十三五”目標實現。
二、關于主要目標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的第一步,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
(二)“在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保障全民覆蓋”;“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這些都是黨的十八提出的明確要求。
(三)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黨的十八屆三次中央全會做出的決定。
三、關于重大戰略
除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明確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走出去戰略”等長期戰略外,建議國家在“十三五”時期實施以下戰略:
(一)國家整體安全戰略
國家安全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首要任務。立足新形勢、新條件下我國總體上、多領域、各層面面臨的安全問題,用國家整體安全戰略統領各方面的安全工作,實施包括外交、國防、軍事、經濟、民生、民族、宗教、網絡、生產、反恐等在內的國家整體安全戰略。其中,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等應作為這一整體戰略的重要內容。
(二)沿邊開放戰略
改革開放的前30年,以東南沿海為主導通過海洋主要面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自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特別是2011年歐債危機發生以來,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導致我國出口增幅大幅度下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政策引發高端產業和制造業向其本土回歸;“雙反調查”、反傾銷稅等一系列非關稅貿易壁壘以及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的國際貿易形勢惡化,等等。所有這一切使得我國以東南沿海為主體面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格局面臨嚴峻挑戰。另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許多產業產能過剩、部分行業世界領先;擁有的對外投資能力和發展經驗值得周邊國家借助和借鑒,巨大的沿邊開放勢能急需釋放。而內陸周邊國家普遍落后,發展相對緩慢,對中國加大沿邊開放產生了現實需要和緊迫需求;我國與各陸邊國家在資源、產業、市場等方面存在的互補性又使得我國實施沿邊開放戰略具有了明顯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而我國與周邊國家的歷史淵源和民族感情使得沿邊對外開放具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社會基礎。為此,建議國家在“十三五”時期大力實施沿邊開放戰略,并把這一戰略上升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高度,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深化產業與金融合作、擴大貨物貿易與工程承包、設備出口與技術轉讓、自由貿易區與經濟合作區建設等為重點,加速推進。
(三)應充實完善和強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創新驅動戰略實施以來,引領我國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特別是社會管理創新)等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業績,但總體上難以適應新常態,不足以全面完成新任務。為此,建議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充實完善這一戰略,把質量創新、文化創新和創造條件、優化環境,倡導和鼓勵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納入這一戰略。
四、關于政策措施
(一)在“十三五”期間啟動重點地區沙地治理專項工程,將內蒙古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烏蘭布和沙漠和阿拉善等地區列入專項治理重點范圍
針對我國一些地區沙害突出、威脅嚴重的狀況,建議在“十三五”時期著力解決沙害。內蒙古沙漠和沙地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25.5%,是全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也是對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影響最大的省區。
(二)建議國家在“十三五”期間建立統一、普適的生態補償機制
通過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方式,對在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為全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限制開發區政府和群眾進行補償。
(三)強化國家向北開放的頂層設計,把對俄蒙開放作為實施沿邊開放的優先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突出強調了對俄、對蒙開放的重大戰略意義。中俄、中蒙合作在我國對外開放和沿邊開放中都具有良好基礎、現實互動和發展前景。建議國家把對俄、對蒙開放作為我國實施沿邊對外開放戰略的優先方向,強化向北開放的頂層設計。將“中蒙俄經濟走廊”作為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快批復《內蒙古建設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和沿邊經濟帶規劃》和《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將中蒙自貿協定(FTA)、中蒙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區)建設列入國家“十三五”對外開放和經貿合作項目名錄。
(四)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確定內蒙古為國家電價市場化改革試點
近年來,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推進以電力多邊交易(蒙西電網)和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蒙東電網)為核心的電價市場化改革,到2014年底,累計完成交易電量超過千億千瓦時,在電價市場化改革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建議國家充分考慮內蒙古的電力資源、生產和能源供應優勢,把內蒙古確定為“十三五”國家電價市場化改革試點,允許內蒙古建立有利于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