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新聞統籌五線譜
□王煒
2015年7月23日,上饒廣播電視臺記者張雅琛、李楊鑫在市中心步行街尋找“街頭新聞”時,碰見一對姐弟在步行街賣水。姐姐在攤位上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媽媽得癌,求助大家,謝謝大家。經過交談、了解,記者被眼前姐弟倆的深情打動了。就這樣,一條讓人動容的新聞線索被兩位年輕的記者緊緊抓住,他們迅速展開采訪報道工作。讓記者始料未及的是,這條新聞一經報道便激起了焦點式關注,本地媒體、江西廣播電視臺,直至央視等多家新聞媒體陸續聚焦報道,整個報道過程出乎意料地持續了一個多月?;仡欉@一新聞報道的整個過程,應該說,新聞統籌方面頗有值得總結之處。
一、新。為了更好地傳播這個事件,記者在包括新媒體在內的諸多領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記者在這次姐弟倆賣水的報道實踐中,獲取新聞線索并通過選題審核后,首先在手機微信、網絡微博上推出第一波報道。在微信方面,上饒廣播電視臺的微信公眾號——“我的上饒”推出了第一篇新聞;在網絡方面,上饒廣播電視臺網站推出相關報道。記者的報道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多輪轉發,姐弟倆賣水救母的新聞開始引發社會關注。在記者的報道推出之前,姐弟倆每天大約賣二三箱水。首輪新媒體報道發出后,不少市民自發前往買水,姐弟倆的日賣水量陡然飆升。之后,上饒廣播電視臺先后啟動《天天播報》《上饒城市報道》《天天看點》等欄目滾動推出新聞和專題報道。每輪電視滾動報道的同時,上饒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我的上饒”和官方網站0793TV都同步跟進推送。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上饒廣播電視臺共推出新聞15篇,專題3個,微信單條閱讀量達七千多,為姐弟倆募集善款十萬余元,前后多個企事業單位前往看望慰問。
在這次系列報道中,我們力求凸顯新媒體傳播的動態能力,受眾參與,深度互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一效果的取得緣于上饒廣播電視臺2015年初開始建立的新機制、新流程。2015年初,上饒廣播電視臺打破七大欄目一百余名記者原有的欄目獨立管理配置格局,創新性設置編輯中心、采集中心。編輯中心規劃安排選題、來稿、經費等,采集中心進行具體采訪,目標是融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次采集,多層發布。臺里改革還創新了新聞流程,記者在發現選題報編輯中心通過后,一次性完成前期采訪,之后快速在網絡、手機、廣播電視、報紙發送報道。編輯中心對相關報道進行實時輿情跟蹤分析,根據網站瀏覽量、APP閱讀數、收視率進行比對分析,統籌調度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報道方案和具體實施。
二、快。如今,在微信交流中出現了一個詞叫“秒回”,可見快速已成為傳播乃至生活的常態。而我們在新聞統籌中強調的快,一是播發快。7月23日,記者在獲知新聞線索后,編輯部快速研判,綜合分析后認為,該選題屬于典型的民生服務類,新聞矛盾突出,新聞服務需求強烈,新聞感情色彩濃郁,新聞后續空間大,且操作便易。于是立即制定連續報道方案,安排記者采訪、發稿,鑒于該選題潛在的新聞影響性,社會新聞部將該選題上報分管新聞的臺領導。臺領導認為,社會新聞部的選題判斷準確敏銳,立即安排臺里各相關欄目同步啟動,呼應配合,集團作戰。二是融入快。記者與姐弟倆的溝通是新聞采訪融合的第一層,緊接著他們很快和弟弟及患病母親建立了融洽的關系,最后贏得了已和其母離婚且性格暴躁內向的父親的信任,從而使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與新聞客體的實際生活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三是對接快。一方面在播發了首輪報道后,臺里立刻分析輿情動態,協調、聯系向姐弟倆伸出援手的社會各界,包括打進新聞熱線的普通市民,機關企事業團體等,再根據新聞播發后各界反響,積極快速組織后續援助的二度新聞跟進,從而營造了濃厚的奉獻愛心、扶貧濟困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部署了新聞編輯部積極組稿上傳央視和江西臺,根據上級媒體的發稿要求做好有效對接,安排負責外宣的新聞采訪部按照央視、江西臺的要求持續做好前期采訪。經過上下通力合作,我們在央視新聞頻道滾動新聞發稿兩條,在江西臺《江西新聞聯播》《夜航》中也相繼發稿。
三、深。深度是評判新聞影響的重要標志。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如何闡明時間因果關系,做出新聞背后的新聞,是一件頗費腦筋的工作。除了母親生病,孩子賣水,還有更深度的新聞故事嗎?整個新聞報道除了姐弟倆賣水,各界支持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報道空間嗎?在相關各部門信息匯總分析后,臺里安排記者開始從這個家庭內部延伸拓展新的報道區域。首先,記者著力關注孩子與家庭的關系譜系,包括孩子在家里的表現,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孩子與父母的交流等原生態記錄,孩子對賣水行為的認知和對家庭的期望等。隨著采訪的深入,父親與這個家庭的關系漸漸從模糊趨向明晰。已和母親離婚的父親在看到母親身患癌癥、孤苦無助后又重新回歸家庭擔起責任。父親幼年缺少家庭的溫情,形成了冷僻暴躁的性格,在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采訪共處,一次又一次真誠地交流和泣淚的長談后,記者驚異地看見了父親那扇塵封許久的心門徐徐開啟。這個家庭的結構原來不尋常,女兒李麗娜居然并非親生,而是父母所收養的棄嬰,如此絲絲縷縷的情感中竟然隱藏著許多曲折與唏噓。經此比照,女兒對母親的傾情支撐,母親對女兒的別樣疼惜,父女之間比血還濃的感情,在這個奇異的家庭背景前愈益閃動著溫情的光芒,而這所有的一切皆非虛構,都源自一次又一次深入的采訪和心靈的碰撞。深度來自深入,深度源自深情。
四、實。深度來自深入,溫度則來自態度。而所謂新聞態度,往大里說,是新聞理想的具體化,新聞價值的立足點;往小里說,就是和報道對象交朋友,讓采訪變為家人間的噓寒問暖,掏心掏肺。而新聞態度的一個直觀呈現,就是記者的新聞采訪能夠實實在在地為報道對象服務。在這個系列報道中,記者以點帶面,持續推動,在前后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累計募捐達十萬余元,順利解決了母親的近期化療費用,讓全家人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臨近開學,記者發現李麗娜憔悴不安,詢問得知是因為暑假作業和課業復習由于賣水而無暇顧及。在李麗娜的心中,考上好大學,干份好工作是她的努力目標,也是她幫助家庭擺脫困境的實際規劃。記者在聽完李麗娜的哭訴后,找到了父親溝通商量,終于計劃好適當的賣水數量及課業學習的準備時間,李麗娜恢復了往日的生氣。而在拍攝之余的閑談中,記者還讓姐弟倆知道記者的采訪并不是來送錢送物的,不要把家庭的出路寄托在別人身上,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這些交流并沒有出現在播出的新聞中,但它實實在在地刻在新聞人前行的道路上。
五、情。新聞是有表情的,往內里說是有感情的,往深里說是有真情的。這次系列報道,首先是記者為“情”所系。13歲的姐姐與10歲的弟弟每天一輛三輪車,一騎一坐,相互伴依,默默承受著生活的重壓,記者們被取景框里躍動的生命傾倒;然后是觀眾、聽眾、微友、粉絲被“情”所動。同學們自發來幫著搬水、守攤,老人拉著孫子的手把錢投進收銀盒轉身離去,市民們的捐款源源不斷打入電視臺設立的愛心賬號,賣水小攤前奔涌的似乎不是來買水的人流,而是一條匯往姐弟倆心田里的愛的河流。還有,父親不再沉默,說出了“當年面對臨終前放心不下外孫女的丈母娘,自己許諾,一定好好帶大這個不是親生的女兒”的往事;兒子對著媽媽說“我什么都不要,家里只要有媽媽就好”,女兒告訴記者“目標是考上大學,研究治愈癌癥的良方,讓像她母親一樣的患者康復,讓每個家都有媽媽,都有希望”。而記者的工作就是,記錄下一個個鏡頭,一段段同期聲,讓新聞承載真情,涵蓄悲憫,呵護尊嚴,綻放微笑。
(作者單位:上饒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