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尤其是互聯網、3G通訊等技術的突飛猛進,文化領域正在上演一場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大戲,這種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趨勢。在新形勢下,校外教育機構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專注于培養學生各項特長之余承擔起正確文化價值觀引導的社會責任,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同時也有利于形成一種對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理性判斷,是新時代賦予校外教育機構的新課題。
多元文化交融文化價值觀校外教育機構社會責任新時代新使命一、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伴隨著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展開的,對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濫觴我們可以追溯到哥倫布1492年和達伽馬1497~1498年的全球航海這一事件,從此以后,歐洲人開始對世界的其他地方施加影響并將其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地。歷史雖然已經非常悠久,但對于中國,由于封建時期實力雄厚,并未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強烈沖擊,直至封建末期,閉關鎖國的“天朝上國”被英國大炮轟開了國門,開放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進來,西學東漸的潮流也慢慢展開,但由于中華文化的根深蒂固,這次被迫的文化傳輸并未產生撼動根基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才真正開啟了人們接受外來文化的心門。
保留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地球村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畢竟我們每個人都不想今后無論在北京、倫敦還是紐約都吃同一種飯菜、聽同一種音樂、體會同樣的民俗,由此可見,對于紛繁復雜、各式各樣外來文化的輸入,我們不該繼續不管不顧、任其肆意妄為,教育我們的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對外來文化保持一種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已經迫在眉睫。
二、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何謂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我國古代先哲留下了卓越的思想啟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奉獻給人類的重要精神資源是“和”與“恕”的文化價值觀,“和而不同”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一以貫之的思想。孔子對“和”的內涵的主要表述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對“恕”的內涵的主要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和”與“恕”是中國人處世、中國文化發展的居核心地位的人生觀、文化觀和方法論。
發展至今日,先哲們的文化價值觀我們依然能夠借鑒,面對開放的世界,豐富的資源,我們既不能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于不顧而一味崇洋媚外,應當積極地帶著辯證的眼光去吸收外來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摒棄糟粕,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創造更加潔凈并富有養分的空間。
簡而言之,即“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在保護多樣性基礎上的“和”才能真正促成維持和發展人類文化百花齊放的“多樣共生”的局面,如同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價值一樣,文化多樣性的“共生”同樣具有重大價值。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的普及和傳播最適宜的途徑唯有教育,通過更加靈活和富于成效的教育方式進行多元文化教育,使大眾既能明確中華傳統文化獨具一格的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同時也能更多的了解不同的外來文化,使得“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得以更好地傳承。
三、校外教育機構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社會責任
多元文化的沖擊在青少年兒童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由于年齡和認知水平的限制,他們往往因為好奇、求新、求異之心的驅使而對新鮮刺激的外來文化趨之若鶩,再加之我國應試教育的體制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拋之腦后,造成了當前青少年兒童對于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不足而過度崇洋媚外的局面。
面對這樣的局面,此時,校外教育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校外教育是指在學校正規教育之外,由校外教育機構和社會教育團體,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以外的廣闊時空里,有目的、有計劃組織青少年兒童開展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情趣,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教育實踐活動,它具有活動參與的自主性、內容形式的開放性、活動過程的體驗性等特點。
正是由于校外教育的獨特個性,才更加適合在對青少年兒童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培養上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首先,校外教育應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活動的開展上,讓孩子們懂得用正確的途徑去接觸和了解更多的文化類型和種類。其次,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迫在眉睫,校外教育機構應當開拓更多的方式去進行更加饒有興致的趣味教學,讓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再毫無興趣。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祖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這三點應當是校外教育機構在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過程中加以灌輸和引導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擔負起多元文化價值觀培養的重大責任。
四、新時代下如何完成新使命
(一)提高教師隊伍的文化教育水準
1.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校外教育機構的教師沒有可依據的教學大綱,必須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自身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特色開發相關文化價值觀教育課程。
2.教師是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評價者。這與普通學校教師有相同之處,但是校外教育活動面對的空間更廣闊、人員更復雜、活動更靈活,所以對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引導協調能力要求更高。而校外教育機構的學生的學習參與及成果的展示往往帶有自覺自主性,因此,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以及在評價階段中的激勵是否得當尤為重要。
3.教師是自身必須是一個技能不斷學習者。校外教育的教師在經過短暫的培訓掌握所需要的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應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以及面對多元文化的清醒態度,必須在教學中滲透進相關內容,同時堅持補充學習,不斷與時俱進。
(二)開設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課程
除了在特長培訓的課程中滲透文化價值觀培養的相關內容,校外教育機構還應當開設專門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培養課程。考慮到受眾多為青少年兒童,所以在課程內容上可以更多的輔助以動畫動漫等孩子們樂于接受的方式。
除了理論上的傳輸,校外教育機構應當結合自身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以及國外優秀文化的獨特之處,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一種“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正確文化價值觀。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為我們帶來的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體驗,享受好萊塢大片帶來的刺激之余,我們也應當對文化滲透保持清醒和警惕,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群體。因此,校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起自身的那份社會責任,更加重視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培養和灌輸,讓孩子們更多地了解什么是真正優秀的外國文化,同時,什么又是我們自己的傳統文明,這樣不但有利于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自己素質的提高,對校外教育機構自身的轉型與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托尼·斯拜比.全球化與國際社會.
[2]張紅梅.有效實施校外教育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