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龍
互聯網+向中小學教育的擴展是必然的,而且互聯網的影響是空前的,它必將改變教育的傳統模式,也更好的響應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是新課程發展的壓路機。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校園網絡的建設和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教育教學已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信息技術教育對教育的影響將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
互聯網+時代 教學觀念 教師形象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深遠意義和形勢的挑戰。面對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時期的到來,教師應如何應對?應做好哪些準備?教育思想應有什么轉變?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應怎樣改革?這一系列問題已迫切需要我們去探索、去解決。
一、互聯網+時代來臨重塑教師形象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我們進入的21世紀,將面臨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飛躍由工業化社會進入到信息化社會。21世紀,既為我們帶來新的機遇,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挑戰世界各國將迎來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取決于教育。為此,世界各國對當前教育的發展及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都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都試圖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讓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網絡僅僅是信息化的形式,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內容與實質。因此,重塑教師角色正成為這場變革的關鍵。新課程很早就提出,學校教育從“以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為中心”。對于教學過程來說,教師需成為學習主題及其過程的設計者、指導者與促進者。為此,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不再是了解如何應用不同類型的工具,而是學會整合諸多教學因素為學生創設更為真實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余勝泉教授認為,任何學習者都可以憑借網絡獲得豐富的信息資源,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主要來源。這一事實促使我們對教育者自身所承擔的角色進行新的思考。重塑教師角色及角色的新定位注定了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也需要遵循時代的規律。在教師研修中,必須強調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積極參與者,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
二、互聯網+時代來臨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教師應盡快熟悉和適應信息時代的教學新環境,不斷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和效益。目前在全國流行的計算機培訓模式不僅已經陳舊,而且不適合廣大教師的需要。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制定一套既先進又切實可行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并建立一種能夠自我更新的競爭機制。信息時代的教育對所有地區、所有學校和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教師只有不斷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才可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把握時代脈膊,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真正成為實現現代化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象征,而且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正確、合理、高效的利用互聯網的資源,不僅可以培養自我獲取知識與更新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計算機與網絡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體制與教學模式,培養出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從而確保有較高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資源的潛能,構建學習的良性循環,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教師將互聯網+融合進課堂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探索知識、發現規律的過程。可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受到時間、空間和各種現實情況的制約,僅憑教師空洞的說教,抽象的描述,很難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學生在互聯網的海洋中,可自由自在地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這一發展,擺脫了教師固定思維的束縛,學生真正體會到在知識天空中翱翔的感覺,網絡提供了學生展現自我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習能力不斷提高。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資源迫使教育教學內容與教法將發生一場深刻的改革,它鼓勵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的積極性,重視了學生高階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重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必將推動教育教學向更深層次發展。
四、互聯網+時代來臨如何讓學生全面發展
在今后,社會和學校全力構建適合于孩子健康發展的德育環境非常重要。我們也應借助互聯網的影響力,充分發揮互聯網上的資源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優勢和作用,構建有利于孩子道德品質和個性發展的環境。除了網絡環境外,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德育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如學校在互聯網上開設的集郵活動小組、天文興趣小組、讀書小組、書法社、話劇社等的專題網站。讀書小組的成員可以在相應網站上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棋類課外活動小組可以在校園網上進行網上對弈;集郵活動小組可以在網上觀看郵票展覽,增加知識、陶冶情操。在種種生動、活潑、有益的活動之中滲透各種不同的德育任務和內容。我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德育資源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指導高年級的學生自己運用網絡資源制作有關德育的電子小報,學生設計制作的過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過程。在這里,除了讓孩子們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事,擴展自己的知識外,更重要的,從德育的角度看,我們還要讓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認識網絡社會,知道與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一樣,也有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好人與壞人,也存在著安全問題,從而強化小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同時要讓孩子明白:電腦和互聯網是很有趣的,但用電腦時間長了,眼睛和健康都會受影響的,從而逐步養成正確的網絡行為規范。
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要推廣現代教育技術最終落實到教師轉變角色上來,由于互聯網的出現使人人具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時對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在此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由講臺上的教書匠變為教育專家,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學習者的榜樣,教學設計不僅定位在教師教的過程的設計,教案應向學案轉變,具有彈性化的學生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成為學案的重要部分,教師成了教育資源的設計者、開發者,知識庫的更新者、維護者和管理者。要盡快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提高教育質量,最關鍵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改變教育者的角色,這才從根本上改進傳統教學,實現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實質性的提升,更好的為學生服務,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教師信息素養與專業化發展分析研究》批準號GS[2014]GHB1157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