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寧辰
一生跌宕傳奇,陳香梅希望通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會,延續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注和熱愛
現年90歲的陳香梅,每天早起的要事之一是看報紙。
《世界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國際新聞版面,她都會認真關注。尤其是關于中國的新聞,以及中美關系的報道。
在她位于美國華盛頓的寓所里,每天有很多人登門拜訪。有從中國大陸來的,有從臺灣來的,還有很多華僑。來訪者或請她接受采訪,或和她討論組織活動,或請她為各種開幕式題詞,撰寫賀聯。晚上時常有人請她參加宴會,大使館也會邀請她參加展覽或者紀念會,發表演講。在小女兒陳美麗看來,母親“雖然年紀大,但是相當忙”。
2015年8月底,陳香梅在陳美麗的陪同下回到中國,參加了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慶典活動,并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國家主席習近平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隨后,她沿著“飛虎隊”戰斗過的地方,一路尋訪了湖南芷江、廣西桂林、柳州等地。
這些地方,是她的記憶所在,也將是她創辦的基金會今后的關注重點。
“我要表達,我是一個成功的華裔”
70多年前,陳香梅從香港跋涉輾轉入讀嶺南大學,后來考上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以該社第一位戰地女記者的身份采訪“飛虎將軍”陳納德并報道戰事,兩人由此相識相戀。
1947年圣誕節前夕,23歲的陳香梅與54歲的陳納德在上海虹橋舉行了婚禮,成為轟動海內外的一段佳話。
“我跟我先生陳納德將軍的感情非常好,雖然他已經過世了,可是我們兩人共同的工作,兩人的感情,能有一些報道,使得大家認識那一段過去,是非常必要的。”在北京王府井的一家酒店,陳香梅告訴《中國慈善家》。
她身著一件紅色西裝外套,配以閃亮的胸針,褲子和鞋子都是玫紅色。眉形高挑,還畫了眼線。客廳中擺放著各色鞋子,其中一雙是鮮艷的彩虹鞋,鞋沿一溜兒鉚釘。還有一雙紅色的鞋子,上面鑲滿了金屬亮片。
在陳美麗的記憶里,母親每天都穿著漂亮的衣服上班。上世紀50年代末,陳納德將軍去世后,陳香梅帶著兩個女兒由閑適的路易斯安那州搬到了首府華盛頓。有一次陳美麗問她,為什么要戴那么多首飾,她回答,“我要表達,我是一個成功的華裔,不要讓他們看不起中國人。我應該代表,中國人也是很能干的。”
剛到華盛頓時,陳香梅在一所大學里從事翻譯工作。考慮到這一工作不能更好地傳播她與陳納德經歷的那段歷史,她轉而從商、從政,“她成功得很快,十年之內,大家都認識她了。”陳美麗說。
陳香梅對于如何保持健康與活力,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她喜歡跳繩,早年間每天都要跳兩百下,五年前減到五十下,現在“高興的時候”依然會跳。
陳納德一直在她的心中。“他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對促進中美兩國關系做了很大努力。他就是覺得,有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努力去做,我個人也很受他影響。”
多年來,她通過書寫保持著自己對歷史的鮮活記憶,先后出版了五十余部中英文作品,其中《一千個春天》被《紐約時報》列為全美十大暢銷書之一,前后加印幾十次,并譯成多國文字。目前,新的回憶錄仍在創作當中,“因為寫作使大家了解到(歷史的)情況,在這些方面能做一些事情,也是非常好的。”
她說,“歷史很重要。歷史是一個教訓。”
“專業地操作公益這樣一份事業”
現任陳香梅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的師艷麗,因為教育和陳香梅結下一段不解之緣。
上世紀90年代,師艷麗在太原創辦了一所學校,并擔任校長。做過醫生的她,發現當時的教育體系有很多不對勁的地方,“關注點不在學生身上,個體的生命被大家冷落了。”她以學生為中心嘗試了很多教學改革,被媒體報道后,陳香梅想辦法聯系上了她,并邀請她到美國。
那是1996年8月。師艷麗不知道陳香梅是誰,接到邀請函之后,她看了陳香梅的傳記和資料,了解到要見的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艷麗形容自己當時的感覺,“很震撼。這么樣的一個人,做了這么多工作。”
在美國,陳香梅問師艷麗為什么要如此投入教育。“沒有為什么,就是發現教育里有問題,我只是想把它改過來。”師艷麗回答。
慢慢地,師艷麗了解到陳香梅更多。在美國打拼數十年,陳香梅以自身努力,成為第一位入駐白宮工作的華裔,曾在尼克松訪華和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等重大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并積極促進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交流。
“這么多年她幫助很多中國人在國外發展,她成功了,也想要幫助其他人成功。”師艷麗理解了陳香梅為什么要關注教育的源頭。“她一直在促進中美之間的了解—中國人想的是什么,美國人想的是什么。而要加強了解,她認為教育是基礎,要提升國人素質。”
在香港圣保羅女子書院讀書時,陳香梅曾做過一段時間教師,給低年級同學授課。她曾在自傳里回憶這一工作是“有益”的。接受采訪時她亦表示,“我覺得教育能使一個國家的人民更多了解自己、了解環境,這樣他們能夠關懷自己的國家。”
陳香梅認為教育的核心要素在于“校長”。“有好校長就有好教師,有好教師就有好學生,有好學生就有好公民,有好公民就有好社會,有好社會就有好國家,有好國家就有和諧幸福生活。”
早在1984年,陳香梅開始在中國大陸設立專項教育基金,支持在艱苦條件下堅持辦學的教師和優秀學生。1999年,她在國內啟動了“香梅千校工程”,通過辦學指導、資源共享、資金扶持等方式,在西部邊遠地區發展學校,為孩子們提供教育機會。
同年,她設立了“陳香梅優秀校長獎”,希望促進行政型校長向“專家型”轉變,并捐資設立“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五年間共獎勵支持670余位在邊緣貧困地區工作的一線鄉村教師。她還出資招待西北地區優秀教師到北京游覽,“這些人可能一輩子未曾到過北京,讓他們開眼界也就等于開了大西北成千上萬學子的眼界。”陳香梅說。endprint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開始關注鄉村教師和校長的發展,2015年9月,馬云通過浙江馬云公益基金會出資1000萬設立了“馬云鄉村教師獎”,鼓勵支持優秀鄉村教師。此前TCL公益基金會的“燭光獎”、“腳里學院”等機構也以自己的方式關注著貧困地區一線的校長和教師們。
“陳香梅(對他們的關注要)早得多。”師艷麗說。
2010年,陳香梅與幾位發起人共同籌資2000萬元,在民政部注冊成立了“陳香梅公益基金會”。雖然年事已高,她對于基金會的發展卻非常關注。師艷麗每半年都要對她匯報一次工作,“她會親自看很多東西,數據、戰略全部都知道,包括我們有幾筆捐款她都知道。”師艷麗說,“如果有不對勁的地方,她會親自過問,并且指出來。”
師艷麗以前只覺得陳香梅“對教育關懷”、“有愛心”,共事多年,尤其成立基金會后,才發現“她是在專業地操作公益這樣一份事業”。
在公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陳香梅希望基金會“不是去告訴別人我們很會做”,而是“把平臺搭起來,讓做得最好的綻放出來,讓大家都看見,去支持它。這是領袖、品牌的價值,它有這樣的一種推動力。”
陳香梅希望基金會能支持那些能夠快速回饋社會的項目,“好老師影響著社會,會回饋社會,一定讓公益的價值循環出來。”她跟師艷麗強調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最怕的是沉淀,如果不能被循環出來的話,就沒有意義了。”
“輕松教與學”就是陳香梅公益基金會支持的一個項目。發起人李中瑩致力于提升貧困山區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學質量,使其能把快樂帶進課堂。8年時間里這個項目在13個省29個城市展開了教師培訓,超過4萬名教師受益,影響到50萬名學生快樂學習。
目前,陳香梅基金會支持的項目除教育之外,也擴展到傳統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研究等領域,“社會對‘陳香梅的要求不僅是教育,在民生的參與、救災的參與方面,我們也收到很多聲音。陳香梅公益基金會的定位,不是我們自己定出來的,是社會逐漸呈現讓我們看見了。”師艷麗說。
接下來,基金會將會把重點放在陳納德將軍戰斗過的西部地區,支持更多的專項基金,并支持項目帶頭人。“社會對他(項目帶頭人)有一個認可,我們就推動他,其實我們更多的還是起一個催化和推動作用。”師艷麗表示,未來基金會還將促進國際間的交流,搭建國際慈善交流平臺,推動“民間外交大使”項目。
“繼續努力”
陳美麗65歲,在美國的一所大學里教授中國古典文化,研究領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藝術。再過幾年,她將退休。
陳美麗記得,全家剛搬到華盛頓時,一家人住在小小的公寓里,母親和姐姐陳美華睡在一張床上,仍擠出空間擺放一架鋼琴供她學習。
上世紀70年代,陳香梅尊重陳美麗的選擇,讓她在大學里按自己的興趣選修中國傳統文化,并且一路讀到博士,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陳美麗已經計劃好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花更多的時間在基金會的工作上,“我希望這個基金會承續下來,促進中國跟美國之間發展更好的關系,多做好事,多多努力。”
每年,美國的飛虎隊員會組織聚會,陳美麗會陪著母親一起參加。“現在人越來越少了,每年都有人‘過去。”陳美麗希望將來能夠多花時間保存老兵們的歷史文件和資料,在美國、中國大陸、臺灣分別建立博物館,紀念飛虎隊的貢獻。
她記得母親的言傳身教—要盡可能做到最好,做什么都要努力。“她常常說,Do your best。”師艷麗也有同樣的體會,“她從來不多講,她就是做,她要追求那個效果,她要落地。做的過程中有很多經歷,在這里面就頓悟了。”
陳香梅在家中經常題寫一句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師艷麗一直不理解她的意思。一次聊天中,陳香梅跟她聊起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精神時說,“飛虎嘛,勇敢,勇猛,膽大,擔當。”
“一個女人遇到了這樣一個男人,她就定格了。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取代他。”后來師艷麗跟她說,“我明白了,我知道你的那份感受。” 陳香梅默許:是的。
采訪中,陳香梅思維清晰,卻舉重若輕,對于記者提出的具體細節追憶,她總是輕輕掠過。
“當時是遇到了很多困難,最終都克服了。”
“有一點成就,現在感覺很欣慰。”
“中美建立關系意義重大,我能為此做出一點努力,非常高興。”
這位在時代浪頭體會過滄桑變幻的老人,一直被陳納德的話照亮著,“真實的愛絕不畏懼死亡,因為愛的主要責任是生命。”
回國前,師艷麗專門問過陳香梅,“這次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來中國了,您有什么夢,一定把這個夢說出來,讓我們幫您努力,讓您有生之年把這個夢看到。”
陳香梅回應,“沒有。繼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