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城市治堵
城市化并不天然就造成“城市病”,但“城市病”天然就是由城市化治愈的。通俗說,對“城市病”,只要在城市化中存在,就必然在城市化中消滅
城市化是個好東西,新型城市化當然更是個好東西。但是與之相伴而來的是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的產生,人們稱之為“大城市病”。實際上,“大城市病”還真不只是大城市才犯,目前已呈現蔓延之勢,基本上但凡城市都犯上了“城市病”。
城市化的本義是指向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換句話說,城市化是引領人們甚至可以廣義說是引領整個人類不斷走向幸福的一條康莊大道。而之所以出現這個那個的“病”,只能說是我們的城市化總體發展進程還停留在初中級階段,城市化能力和水平還有所欠缺,城市化實踐和探索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提高。筆者由此感到,城市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城市化就是在不斷地面對問題、挑戰問題、解決問題中既繼承又發展的“揚棄”運動中實現螺旋式上升與進步的。
言歸正傳,具體看看“城市病”中最為疑難的病癥之一—堵車問題。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可謂世界性、復雜性并存之令人焦頭爛額難題。由于述者無數,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造成的諸多不便、損失等等,此處就不贅述了。破解之道,一言以蔽之,遵循上述總的規律,城市中存在的問題仍然必須且只有依靠城市化特別是新型城市化加以解決。具體而言,遍觀世界先進且成熟的治理交通擁堵之法之策,可以綜合為“六大法寶”。其一,科學規劃交通布局;其二,努力改善基礎設施;其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其四,加快推廣智能交通;其五,積極倡導綠色出行;其六,著力提高治理能力。需要特別補充申明的是,筆者沒有把幾乎每每都會介紹的什么征稅、什么收費、什么限購、什么限行等放在先進經驗中,倒不是說這些辦法或者政策不足取或者一無是處,而是在筆者看來,這些辦法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時效性,因而有局限性,充其量就是些權宜之計,只是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實施的辦法。
在這“六大法寶”中,比如說,加強和改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是國際上通行的好經驗、好做法,也是永無止境不斷日臻完美的追求目標。一般來說,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的平滑銜接,要最大限度減少平面交叉,這是交通暢通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說說曾經擁有過“堵王”之稱的杭州交通基礎設施情況。筆者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感覺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一個強烈的建議,那就是杭州交通擁堵之甚,一在交通信號燈太多;二在人行橫道太多。凡遇路口,基本都有紅綠燈,車子必停,擁堵可能產生;凡遇人行橫道,基本都有斑馬線,車停禮讓,當然,禮讓是必須的,完全贊同,但擁堵亦可能產生。解決辦法亦有二,第一是凡十字路口均改建為小型的立交橋,一旦紅綠燈沒了,車流自然暢通;第二是凡人行橫道均新建地下通道,一旦斑馬線沒了,車流自然也暢通。特做兩點申明,一個是不要簡單理解筆者的建議為取消全部紅綠燈和斑馬線,必須有的還得有,不要歪曲我之本意,你懂的。一個是筆者的建議純屬個人感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基礎上不專業也不成熟的建議,姑妄聽之,僅供參考,不要拿專業來比照我之一家之言,你也懂的。
話說回來,加強和改善廣義上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同時,不斷實現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乃重中之重。道理很簡單,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光看物質條件改善是不夠的,主觀條件特別是治理能力與水平同樣十分重要。所以,筆者一直以來都認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公共運力、智能提升等當然不可或缺,因為這些都是物質性基礎與前提,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同樣不可或缺,甚至最后成為決定物質性條件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可以這么說,凡善治者,足可以補物質之不足;凡不善治者,物質條件豐厚亦終廢物一堆,徒暴殄天物而已矣。因此筆者希望,在治理城市交通擁堵方面,我們能夠不斷成為物質文明和治理文明“兩文明”都實現“共先進”與“雙豐收”的泱泱大國。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