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項瑞良
圍繞主鏈條 確保新發展
衢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項瑞良
圍繞“研究-謀劃-規劃-項目-改革-運作”工作主鏈,適應新常態,抓住新機遇,重塑新動力,再上新臺階

發改工作要準確把握國家和省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準確把握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要求,以全省發展改革會議精神為依據,圍繞衢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和重點工作,圍繞“研究-謀劃-規劃-項目-改革-運作”工作主鏈,適應新常態,抓住新機遇,重塑新動力,再上新臺階,力爭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
在政策研究上下功夫。緊密關注并及時研究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新出臺以及籌劃出臺的政策,建立每周一梳理、每月一分析的政策跟蹤和研判機制,重點跟國家穩增長和培育新增長點的政策支持方向,全面梳理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循環經濟、新能源、健康養老、現代物流等重點領域的政策動態,從政策中謀劃一批對接爭取的項目,轉化一批解決現實問題的措施。
在課題研究上下功夫。重點研究“十三五”規劃編制方法創新、激活民間投資的投融資機制改革、項目謀劃機制創新、服務業工作機制創新,以及爭取生態文明、新能源、節能減排等系列國家試點示范建設課題,通過課題研究轉化出一批項目和政策。
在趨勢研究上下功夫。緊盯新常態下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服務,研究高集中度化、高融合度化、高加工度化和信息化的產業新特征,分析衢州市在新一輪國家戰略布局、創新發展趨勢、消費結構調整中的挑戰和機遇,從趨勢中謀劃戰略規劃思路,探尋改革創新方向。
做好“十三五”規劃研究和編制。聚焦轉型發展一個主題;突出創新、改革、開放三大動力;落實若干舉措:營造創新驅動新環境、釋放改革新紅利、打造對外開放新局面、再創經濟發展新支柱、重組空間布局新格局、描繪未來衢州新藍圖。
開展市區空間戰略謀劃和市域空間戰略統籌。按照“定性質、定格局、定方向”的要求,優化2350平方公里市區和8844平方公里市域的空間布局,加強空間資源的有效管控和統籌,科學確定重大項目布局和時序。力爭在一季度完成市區空間戰略謀劃,上半年完成市域空間戰略統籌。
探索“多規合一”。幫助開化縣做好國家“多規合一”試點,同步探索編制“多規合一”的市區總體規劃,加快構建空間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積極探索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城鄉規劃為基礎、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邊界、以生態紅線為底線的空間規劃體系,努力實現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抓項目生成。堅持從政策中謀劃項目、從規劃中引出項目、從市場中發現項目、從問題中生成項目,突出謀劃可招商的產業項目、可市場化運作的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可對接爭取政策支持的重大項目,建立健全重謀劃的考核機制、重轉化的謀劃標準、重示范的“擂臺賽”制度,以及引導企業謀劃項目并有效整合的工作機制。
抓項目推進。按照“重抓產業投資,管住政府投資,激活民間投資,狠抓招商引資,實現有效投資”思路,開展項目集中開工等活動,及時梳理分析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落實“一般問題牽頭解決、重點問題專項協調、難點問題集中交辦”機制,實施交辦事項每周一問、每月一督,開展“一月一重點、一督查、一排名、一通報”專項督查,做到持續跟蹤、督辦通報、約談問責。
抓項目爭取。全力爭取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國節能減排示范市和開化縣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國家和省級試點示范建設,力爭進入省級盤子的重點項目總數和全省占比有新提高,力爭在國補省補資金和重大產業項目用地指標爭取上有新突破。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把投融資機制改革作為重中之重,制訂出臺創新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投資的意見,突出“非禁即可”的導向;探索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開展PPP項目試點并提煉形成適合的范例;探索設立以民間資金為主、財政支持為輔的創業投資引導等基金;探索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項目補助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間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領域。同時,全力推進以企業單位要素綜合經濟效益排序為重點的資源要素配置改革,以“多規合一”為重點的規劃體制改革,以及公務用車改革、信用衢州建設和小城市培育試點。
完善重點領域機制。把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項目和服務業項目落地決策咨詢機制作為重中之重,盡快形成成熟的方案提交市政府討論。研究謀劃搶抓新一輪創業創新、信息化發展、新能源發展以及服務業發展等歷史機遇的政策措施,開展市區政策統籌現狀的專項調研并提出意見建議。
深入推進重大改革舉措細化落實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為方向,加強頂層設計,把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一)進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繼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企業項目投資負面清單、省級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制度,深化浙江政務服務網建設。進一步推動各級政府部門行政權力集中進駐、網上服務集中提供、數據資源集中共享。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修訂我省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5年本),推行前置審批與項目核準并聯辦理,投資項目網上核準。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高效審批服務機制,出臺中介服務目錄,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公務用車改革。
(二)進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打造一批符合市場規律的融資平臺,創新投融資方式,對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類項目,特別是新建市政工程和新型城市化的試點項目,優先考慮PPP模式建設,加快建立PPP項目庫;研究制定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方案、民營企業進入石化行業方案,及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社會事業用地抵押貸款等政策。推進物價改革,深入推進水、電、氣價格體制改革,放開藥品等一批商品和服務價格。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各行業、各領域失信黑名單及聯合獎懲機制,完善全省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三)進一步構筑對外開放的新機制。加快融入國家開放新戰略,主動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創建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更加主動接軌上海。加快構建開放新平臺,促進開發區整合優化提升,推動沿海地區新的綜合保稅區設立。完善港口聯盟機制,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口一體化。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推廣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經驗,制定印發外商投資項目、境外投資項目備案管理辦法,將項目全面核準改為普遍備案和有限核準相結合。鼓勵企業“走出去”。
(四)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深入推進城鄉體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按照“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要求,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規劃體制改革,推進嘉興市、開化縣、德清縣國家“多規合一”試點,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實施新型城市化改革試點,扎實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啟動實施我省都市圈城際鐵路近期建設規劃和溫州市域鐵路建設規劃,重點推進四大都市區8條城際鐵路項目。
(五)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海寧市和24個擴面改革縣(市、區)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新增計劃指標與存量利用掛鉤制度,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入市試點。深化金融改革,繼續推進溫州金融綜合改革、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等試點,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積極化解資金鏈擔保鏈風險。加快推進用能量(權)、碳排放權交易改革。
(六)進一步推進改革先行先試。制定綜合改革方案,總結海寧、平湖、德清、柯橋、開化、淳安、諸暨等試點經驗,全面推廣要素差別化定價制度、企業分類指導制度、生態環境財政獎懲制度和企業投資高效審批、民間資本進入社會領域等機制。謀劃布局一批改革試點,積極爭取臺州民間投資改革創新等列入國家試點,推進新昌縣科技體制創新試點、上虞區防范企業融資風險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啟動實施海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桐廬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等一批省級改革試點。
(摘自關于浙江省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據《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