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歸一”是明智的選擇
這些年來,導致浙江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大要因是制造業的不景氣。傳統工業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成本高企、利潤下滑,市場逼仄、經營艱難”的低迷期。大難臨頭,出路何在?就在于堅定不移地踐行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其實是12年前黨的十六大就已經正確指明了的出路。加之黨中央推出科學發展觀以后強調的“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實又進一步指明了達致新型工業化理想境界的路徑,還得從工業的轉型升級做起。
再往前走一步,轉型升級顯然還要回答好一個“橋和路”的問題,以及相關聯的一個路徑選擇的取向。為此,我想到了一個“三化歸一”的概括。也就是說,“高端化+服務化+信息化=工業現代化”。高端化是指工業制造自身的水平提高,做精密制造、品質制造,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的高端產品;服務化是指將原本混同在制造全過程中的“微笑曲線”兩端,即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后端的“品牌銷售”等服務內容,相對獨立出來,以“源于制造又高于制造”的姿態,來帶動單純制造環節的結構升級和價值增加;信息化則是指在工業的全產業鏈、制造的全過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廣泛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從而對傳統工業制造帶來一個顛覆式的徹底改造和系統創新,以實現工業制造的全面現代化。
這其中,信息化是最為宏觀的,具有統領性的意義。對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理性認識,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我們就試圖將其與我國一直進行的傳統工業化結合起來,表述為“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工業化。十年之后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我們又將其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并列,冠之以我國的“四化同步發展”戰略。但就其在我國發展實踐中的實質性轉機,還是近年來隨著BAT的迅速崛起、尤其是阿里巴巴震撼全球的迄今最大一宗IPO案的成功、所標志的信息化技術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如何科學認識信息化的內涵,我曾有一個“四化遞進”的解讀。一是“實體虛擬化”。也即人類社會的所有實體性活動,在改變原有世界物理形態的同時,也一定會在虛擬形態上同步產生大量的活動信息。二是“信息數網化”。也即信息表達和傳輸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信息歸為數據,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高效率地對其進行記錄、識別、儲存和處理。網絡互聯互通使得信息為全人類共同擁有和有效利用。三是技術泛在化。也即信息技術基于應用的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就像“水銀瀉地”,信息技術能對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孔不入”,然后“滲透融合”、“帶動轉化”。四是應用分享化。也即信息化重在應用以后,盡可免費、力推分享,兼收并蓄、互利共贏。越免費分享,才越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基于上述對信息化的把握,我們不難理解高端化和服務化,其實都是信息技術在工業產品制造和服務環節的極致應用而已。沒有對實際生產全部生成數據的分析解讀,就沒有對過程的精準控制帶來的最低損耗和最優品質;沒有對實際使用全部生成數據的分析解讀,就沒有對產品的不斷優化帶來的最快響應和最佳體驗。當大規模的制造隨著排浪式的消費逐漸退潮,而人類需求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日呈“井噴式爆發”之際,再埋頭制造和服務,而對其間涌動的“大數據”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的話,那就是最大的“二傻”;坐看別人生機勃勃而自身“氣息奄奄”,那就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靠廉價的土地、資源、勞動力和環境,從而實現低成本擴張發展、高速增長的時代早已結束了,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工業轉型升級的大出路,就是走好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或謂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或謂網絡信息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廣泛應用。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三化歸一”的工業轉型升級路徑取向,在推進工業制造高端化和服務化的同時,將信息化作為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擁抱變化、跟進時代,那我們就一定能贏取工業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