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帽”縣的發展新路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浙江之所以敢在一夜之間,全部摘去全省26個“欠發達縣”的帽子,不僅因為這些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在全國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浙江人已然下決心跳出傳統的路徑依賴,轉而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思維,踐行一條新常態下“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發展新路。其主要之點,無非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推動26縣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因為你特定的地形地貌、資源條件,你就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善于將豐富的生態資源,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轉化為雄厚的生態資本。26縣在為全省筑牢生態屏障的同時,也為當地的百姓帶來實惠,帶來福祉。
區域經濟必須遵循特色競爭優勢提升的發展戰略。生態環境良好是26縣的最大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咬定生態經濟的發展路徑不動搖,培育轉化生態經濟的特色競爭優勢,并注重不同發展階段與時俱進的不斷提升,就一定能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區域競爭優勢。隨著出行條件的顯著改善,人均收入提高后有支付能力消費需求的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對天然、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情有獨鐘,對休閑、養生、度假的旅游更是趨之若鶩。26縣結合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經濟發展,必定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雖然廣義的生態經濟,是指一種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但站在區域經濟的層面上來探討發展生態經濟,無非是指突出發展三大支撐產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人居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有機農業,好好出產和經營那些“本塘”的、新鮮的、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農產品。生態旅游業的涵蓋面就寬了去了:休閑運動、養老養生、民俗文化、民宿經濟、農家樂,都是大旅游可以包容進去的“物件”。只要是有別于城市的緊繃、擁堵、喧囂和污濁,什么樣的山水風光、人情世故,都可以讓生態旅游“一網打盡”。生態人居業其實就是農村的房地產業。為什么不能把農居變成休閑房產、度假房產、養生房產和景觀房產呢?完全可以通過打通城鄉一體的房地產市場,讓“愿意進城的農民進城,讓愿意下鄉的市民下鄉”,并籍此加快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更好更快地建設“兩富”現代化和“兩美”新浙江。
二是加大對26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力度,使其人均財政支出和城鄉居民收入也能達到全省的平均水平。他們為全省的生態環境作出了重大貢獻,理應得到全省對他們“機會成本”的補償。為什么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從一開始就要求配套相應的財政等政策呢?就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再好的理念也要靠“實打實”的利益調整去“落地”。
與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配套的所有經濟政策中,最為核心和最為管用的就是財政政策。其中首先是轉移支付政策。省里這次確定的,是以民生為導向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其重心就是要通過省財政對26縣的轉移支付,對其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存在的“財政缺口(同時兼顧人口因素)”,設法逐步予以“補齊”,以此達致不同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至于原有其它的一些轉移支付項目,一直存在著的供給和使用都比較分散的問題。現在也要聚焦在發展生態經濟、增進“造血”功能上,加以必要的整合和統籌,以提高補助資金的使用效能。
其次是生態補償政策。省里這次確定的,是以環境為導向的生態補償制度。其中首先是與出境水質掛鉤的財政獎懲制度,今年起即在26縣中的10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市推廣;二是與森林覆蓋率掛鉤的財政獎懲制度,明年起在10縣已執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至26縣;三是明年起在全省推廣的以單位GDP能耗為基礎的節能量交易制度。由于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市,可以賣出相應的節能量,因此對26縣而言總體有利,受益會更多。
一條是發展生態經濟,一條是落實財政扶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如此,26縣和全省同步的全面小康,不但可以實現;26縣和全省同步的現代化,也必將徹底完成!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