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春
化學知識繁瑣復雜,物質之間相互關聯、縱橫交錯,讓許多學生都望而生畏.思維導圖的建立,將各個物質、知識之間利用線段進行相連,從而建立了一張清晰的“化學地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具體地看到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猶如走“迷宮”一樣,順利幫助學生從已知到達未知,從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提綱挈領,思維導圖優勢分析
思維導圖是一種放射性的圖示,將零散復雜的知識構建成一張條理清晰的知識脈絡,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使學生可以做到統領全篇、運籌帷幄,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高中化學中,往往有很多A轉化B,B轉化為C的知識關系,教師就可以利用簡單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所有學過的化學知識進行回顧,思考那些物質之間的轉換,如ADBDC像這樣的思維導圖.
學生對這樣的圖示并不陌生,聯想到硫酸工業從而建立了S——SO2——SO3和FeS——SO2——SO3;聯想到硝酸工業從而建立了NH3——NO——NO2和N2——NO——NO2;聯想到鈉的性質從而建立了Na——Na2O——Na2O2;還有的學生聯想到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從而建立了乙醇——乙醛——乙酸.看似一個小小的思維導視圖,卻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促進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經過聯想、分析、思考、探索,從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兩個方面對圖示進行了建立,打破了以往學習化學的常規界限,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創新.
思維導圖的展示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給了學生無限的啟示,開放型的接納了學生所有的化學知識,只要學生能夠想得到,能夠符合思維導圖的要求就可以.這不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視野,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對學生還是一個創新、一個突破.
二、課堂繪制,思維導圖具體實施
1.預習中的展示,激發學習明確目標
學生的課前預習往往是全盤吸收、難分主次,只是單一的對物質性質、規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很難融入學生的思維,建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在預習時,教師就可以在導學案中引入思維導圖,讓學生對物質性質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從而在學習中建立清晰的思路.
例如“鋁土礦中提取鋁”時,在學生進行預習時,教師就可以引入鋁土礦中提取鋁的工藝流程,讓學生猶如在工廠一樣,清晰地參觀鋁土礦的制備過程,思考每一步的科學性、合理性,從而將知識進行聯系.
學生對教材的閱讀,使學生了解到鋁土礦中的雜質主要為氧化鐵和二氧化硅,如果利用酸的話,則要引入雜質Fe3+,然而在進一步的除去中會遇到困難;如果采用氫氧化鈉溶液的話,則不利于氧化鐵雜質的除去,故流程選用了氫氧化鈉溶液.這樣就得到了偏鋁酸鈉溶液,可以選擇利用通入二氧化碳的方式來制備氫氧化鋁固體,再通過灼燒得到氧化鋁,從而利用點解氧化鋁的方法來制備單質鋁.整個預習過程學生的目標明確、條理清晰,非常生動具體的學習了單質鋁的制備.
思維導圖的引入不僅讓學生學習了每個環節的藥品和發生的反應,還讓學生思考了每個環節中的為什么,從而建立了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預習效果.
2.合作中的探索,全面掌握知識邏輯
在化學的學習中,往往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挺好,就是考試的時候成績卻總不能正常的發揮出來,這主要是因為學生不能夠同時對好幾個知識進行聯系、組合和創新,不能全面的掌握知識內部的邏輯關系.思維導圖使學生直觀的看到各物質之間的關系,很好的找到已知和未知的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把握.
例如在學習“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時,教師就可以在學生對單質鋁、氧化鋁和氫氧化鋁進行學習后,學生對每個方程式可能非常熟悉,但對物質相互之間的轉換還不是非常熟悉,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鋁三角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思維導圖進行合作學習.
小組內學生通過對圖示的觀察,建立了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從鋁離子出發,沿著鋁離子、氫氧化鋁、偏鋁酸根進行探索,發現了其中鋁離子與氫氧根之間的關系,1∶3時生成的為氫氧化鋁,而1∶4時則會生成偏鋁酸根,從而了解了鋁離子到偏鋁酸根的轉化;然后學生又從偏鋁酸根入手,了解了偏鋁酸根與氫離子之間量的關系,從而明白了偏鋁酸根到鋁離子之間的關系.整個課堂學生討論的非常積極,思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理解了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使這個高中化學中的難點考點得到了攻克.
思維導圖非常清晰的描述了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明白了相互之間的量的關系,使學生通過對物質反應的跟蹤討論,幫助學生建立了富有邏輯性的知識網絡.
3.獨立中的繪制,突破自我實現創新
學生對知識有了熟練的掌握之后,心中便漸漸的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維導圖,利用自己的理解來建立各種分支、線條和關鍵詞,從而建立了一張以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圖.教師要積極的對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展示,促進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借鑒和創新,從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到最大化.
例如在學習“原電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讓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導圖,從而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展示出來,有助于教師的重點講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確保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其中有個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抓住了原電池中電子轉移這一實質,結合物理學上面所學的化學知識,以“電子”的旅程為主題,從負極出發,經過導線流向正極;電解質溶液中雖然沒有電子的定向移動,卻有離子的定向移動,通過這樣的圖示創作,學生明白了負極發生氧化反應,單質鋅失去電子而生成了
鋅離子,正極發生還原反應,使得氫離子得到電子生成了氫氣.學生對圖示的整體構建,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全面、細致的了解,在心中形成了一張完美的知識網絡圖,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的自繪和創建,使學生明白了思維導圖的優勢,切實體會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同時學生還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了練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幫助學生將知識變得簡單、便捷,品嘗到了創作的喜悅,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思維導圖的喜愛.
總之,思維導圖在高中化學中的實踐,學生由剛開始使的新奇、模仿,到后來自己進行知識整合、獨立繪制,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學習中,有學生有意識地利用知識之間的關聯來建立知識網絡,學生可以對化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不能能夠讓學生看到“樹木”,還能夠讓學生看到化學知識的整片“森林”,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理科考試研究·高中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