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滿洪
以制度創新推進綠色發展
沈滿洪
綠色發展是從粗放式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的必由之路,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綠色發展的根本任務是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綠色發展的根本障礙是制度障礙。因此,必須以制度創新推進綠色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三個既十分相近又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不少學者和讀者不加區分地加以使用。嚴格地說,從含義廣狹的角度看,它們彼此之間具有包容關系,綠色發展的含義最廣,循環發展其次,低碳發展最窄;從特指的含義看,它們彼此之間存在并列關系,綠色發展針對環境危機,循環發展針對資源危機,低碳發展針對氣候危機。因此,當三個概念并列表述的時候,綠色發展是指以促進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為前提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循環發展是指以各種資源的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低碳發展是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減排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當單獨提及綠色發展的時候,綠色發展的概念往往是包含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
因此,綠色發展是以綠色理念為指導,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核心,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制度創新為驅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中國,綠色發展的追求目標就是建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氣候友好型的“美麗中國”。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兩座山”理論為核心的生態文明觀為指導。習近平同志對“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批判,對“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要求,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預測,對“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訓誡,構成了完整的“兩座山”理論。這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根本指針。
堅持經濟生態化——經濟活動從有害于生態環境向無害于甚至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轉變過程,逐步形成環境友好型、氣候友好型的產業經濟體系和生活消費方式。產業經濟的迅速擴張與生態環境容量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消費欲望的無限性與支撐消費品生產的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著:只有堅持經濟生態化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生態經濟化——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視作稀缺的經濟資源加以集約開發、科學保護和循環使用,使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發揮價格杠桿的有效作用。經濟活動的無限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環境容量供給的有限性與環境容量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決定著:只有堅持生態經濟化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綠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的研發目的、研發過程和成果轉化都是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都是有利于促進綠色產業發展和綠色消費行為的。綠色科技創新至少需要解決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態環境的技術(對傳統技術的反思),二是開發和使用生態環境修復的技術(末端治理技術),三是大力開發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技術(源頭控制技術)。
堅持綠色制度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和制度的設計實現綠色發展正外部性的內部化、“黑色發展”負外部性的內部化,促進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良性互動。制度的綠色化決定著科技的綠色化,并決定著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因而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本源性意義。
外部性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影響了另一個經濟主體的效用,而這種影響沒有通過市場價格加以買賣,那么,就存在外部性。當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給另一個經濟主體帶來效用增加,而后者并未為此付費時,就存在正外部性;當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給另一個經濟主體帶來的效用損失,而前者并未為此補償時,就存在負外部性。
綠色與“黑色”的外部性內部化障礙。保護生態環境、生產綠色產品,確實可以給生產者自身改善福利。由于擁有豐富的負氧離子,可以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由于擁有天然氧吧,可以發展生態休閑養生產業。但是,生態環境保護者、綠色產品生產者自身所得到的收益只是社會總收益的一個部分,存在大量生態收益的外溢現象。正外部性的存在遏制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使得私人最優的均衡產量小于社會最優的均衡產量。綠色發展取決于技術水平。技術的重大突破確實能夠保證做到既綠色又經濟。但是,技術進步是一個過程,在很多領域,至今還存在綠色不經濟的問題。也就是說,從社會角度看,是能夠實現社會凈福利的增加的,但是,從企業的角度看,是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甚至存在嚴重虧損的。由此又影響了綠色發展的積極性。
破壞生態環境、生產“黑色產品”,確實可能給生產者自身帶來一定損害。但是,更大的損害由他人來承擔。負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私人最優的均衡產量大于社會最優的均衡產量。傳統經濟發展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一種“經濟逆生態化”現象,形象地說,這就是“黑色發展”。“黑色發展”盛行的本質是,企業內部能夠實現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但是,存在環境污染成本的轉嫁,轉嫁給了社會和他人,存在嚴重的負外部性。
外部性的背后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環境價值評價障礙;二是環境信息甄別障礙。
綠色與“黑色”的價值評價障礙。作為優質生態環境的綠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錢?作為劣質的生態環境的霧霾濁流到底損失多少錢?價值評價的困難是阻礙價值實現的首要根源。綠水青山和霧霾濁流往往屬于非競爭性產品,不屬于競爭性產品,市場機制往往難以為此定價。當然,環境經濟學家已經為此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評價環境價值的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假想市場法等一系列方法。但是,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還沒有像GDP核算方法那樣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因此,亟需解決生態價值、環境價值、碳匯價值等評價方法問題。
綠色與“黑色”的信息甄別障礙。作為與優質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綠色產品如何識別?作為與劣質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黑色產品”如何識別?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是導致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很難區分土豬肉與飼養豬肉、高山大米與平原大米、高山水田茭白與平原水田茭白。而且,在真實市場中,還存在大量假冒偽劣的現象,以飼養豬肉冒充土豬肉、以平原大米冒充高山大米、以平原水田茭白冒充高山水田茭白。這樣,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誰也不愿意把優質的生態產品供給到市場上,市場機制就失效了。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科學命題。推進綠色發展,必須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運用約束性制度,例如通過禁令、標準、準入、環境稅等制度遏制“黑色經濟”(或“經濟不綠色”現象)活動。另一方面,運用激勵性制度,例如通過生態補償、財政補貼、意識形態引導等制度激勵綠色經濟(或“綠色不經濟”現象)發展。
建立生態價值評價機制。實現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首先需要解決定價方法和定價機制問題。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價值評價方面已經遠遠走在我國前列,我國也要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價值評價。通過對一條河、一座山、一片濕地的生態價值的評價,可以對一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總體價值作出一個評判,也可以對一個區域的生態價值的增減做出評估,從而為外部性內部化奠定價值評價的基礎。
探索綠色產品營銷渠道。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是以優質生態環境為條件進行生產的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綠色產品。要實現這類產品的應有價值,不能采取普通產品的營銷方式,而要進行營銷方式的創新。第一,通過定點供應連鎖店的方式擴大“一縣一品”甚至“一鄉一品”的品牌效應。第二,通過產品論證和產品標志的方式為生態產品提供特殊的標識。第三,加強生態產品生產的農戶合作社的方式實現企業化經營,構建“農戶(生產者)→企業(供給者)→企業(銷售者)→家庭(消費者)”的營銷鏈條。

▲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視作稀缺的經濟資源加以集約開發、科學保護和循環使用,使市場機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發揮價格杠桿的有效作用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浙江是最早實施省級生態補償制度的省份,2005年至今已經實踐了十個年頭。但是,通過對杭州市、麗水市、衢州市的調研結果看,獲得生態補償的資金額度與生態效益的外溢效益相比還是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對于具有顯著公共物品屬性的部分,要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生態補償力度;對于可能進行生態產權界定的部分,要積極探索受益者補償的機制,例如國家極力倡導的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機制。在引水工程中完全可以按照“誰保護,誰收益”、“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基于市場機制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對于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行業,要給以稅收優惠等政策予以激勵。
探索環境損害賠償機制。環境損害賠償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由于企業的環境污染負外部性行為影響了區域社會的環境質量,向污染排方陣征收一定數額的稅收,通過征收環境稅、資源稅、碳稅等“庇古稅”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這是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二是由于企業的環境污染導致居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損害的,要實施照價賠償甚至加倍賠償給的制度。這是法學研究的問題。一個有效的制度必須是權利和義務對等、補償與賠償耦合的制度。皖浙兩省交界的新安江流域所實施的跨界的生態保護補償與環境損害賠償的耦合制度較好地保護了新安江入湖的水質。
構建幸福指數評價機制。一般而言,擁有優質生態環境的區域往往是經濟上的欠發達區域。進行區域之間的比較和考核時,特別要避免的現象是“既然得不到足夠的生態補償資金,那么不如大力發展污染性產業”。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構建科學的幸福指數評價機制。幸福指數與收入水平成正比,與優質生態環境成正比,與劣質生態環境成反比,與欲望強弱成反比。因此,要促進體現效率與公平兼顧的收入增長,要鼓勵生態建設遏制環境污染,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控制快速膨脹的欲望,從而實現居民幸福最大化。
作者為寧波大學校長、浙江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項目資助: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學科重大招標項目“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編號:14YSXK03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