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健強 俞婷喻
浙江應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
鮑健強 俞婷喻
浙江有條件和有能力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力爭提前5-8年“率先達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干在實處無止境的發展要求,也是走在前列謀新篇的政治任務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4年11月12日,習近平與奧巴馬共同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透露出強烈信號----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切入點和合作領域,尤其是2015年12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中美兩國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決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和2050年全球2℃溫升目標的實現。
中國將以積極的姿態參與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希望在國際上繼續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但中國的生態環境的現實、大范圍的城市霧霾,都在倒逼中國經濟社會必須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第一次承諾,“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這意味著中國將從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控制轉向能源消耗總量和碳排放總量控制,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
浙江有條件和有能力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改革開放30多年,浙江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區域,率先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2014年浙江經濟總量達4.02萬億、城市化率已達64%,因此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眾所周知,自2002年浙江省開展“生態省建設”以來,在循環經濟和節能減碳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2011年開始啟動“浙江省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完成了2005-2013年浙江省碳排放核算工作,掌握浙江省碳排放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排放源,為浙江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奠定基礎。
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是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標志。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同步發展是能耗強度(萬元產值能耗)考核的必然結果,盡管近年來,浙江省能耗強度不斷下降,并提前完成國家要求的節能減排的任務,但能源消耗總量仍持續上升(如表一所示)。因此,能耗總量控制替代能耗強度控制是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的客觀要求,也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選擇。
能耗峰值應該先于碳排放峰值出現“拐點”。從浙江省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碳排放核算)的情況看,能源活動的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總量的78%-80%左右,工業生產過程占15%-17%,其它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及城市廢棄物處理等占3%-7%。根據測算,浙江“能耗總量峰值”力爭出現在2.2-2.5億噸標煤/年,能耗總量在全國占比由5.0%左右,下降到4.5%左右。浙江省能耗峰值率先出現“拐點”是迎接碳排放峰值的前提和基礎。
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認識“碳排放峰值”問題。浙江省“碳排放峰值”的形成有三種情景:一是按傳統的方式和節奏,自然地迎接“拐點”(2028年);二是按國家的節能減排的要求,加快達到“峰值”(2025年);三是按照“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浙江應該從戰略高度和政治任務角度,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2022-2023年),為全國做出榜樣和示范,為國家“早日達峰”做出貢獻。

表一 2005-2014年浙江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情況

圖/金川
浙江省力爭提前5-8年“率先達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干在實處無止境的發展要求,也是走在前列謀新篇的政治任務。需要浙江提前謀劃和布局,通過率先迎接“碳排放峰值”,實現浙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兩美浙江”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
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能源活動中最大的碳排放源來自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如表二所示),而減少煤炭使用量,不僅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也有利于減少城市給,彌補能源需求增量,使天然氣占比從目前的4.0%左右,上升到10%-15%左右。最后,加快非化石能源,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的開發,力爭2025年浙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比全國提前5年。

表二 不同能源品種產生CO2數量的比較
推進產業結構的低碳化。浙江傳統產業,如石化、熱電、水泥、建材、鋼鐵、冶金、印染和造紙等行業和企業,不僅能耗高、污染大、排放多。據統計,盡管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量比重僅1/3左右,但能耗占工業總能耗的2/3左右。因此,浙江推進產業結構的低碳化,一方面要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浙江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七大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綠色低碳化轉型。
倡導消費結構的低碳化。研究表明,每一個能源消耗終端的“節能減碳都”具有幾倍至十幾倍地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的“放大效應”,消費結構的低碳化是“事半功倍”的低碳發展路徑。因此,積極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家庭、低碳社區的建設,大力倡導綠色生活,低碳出行,低碳消費等都能為節能減碳,促進浙江率先在“能耗總量”和“碳排放總量”達峰做出每一個社會公眾的貢獻。
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形成“達峰”合力。“碳排放峰值”的形成不是一種自發或自覺的過程,而是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共同推動。一方面政府要重視低碳發展能力建設,如制度安排、法律規章、政策制定、規劃布局、示范試點、投資融資、評估考核等方法,扎實推進節能減碳取得成效。另一方面推進霧霾,更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路徑,因此,實現浙江能源結構的低碳化,首先,控制煤炭消耗總量,降低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2014年煤炭占比53%,降至40%以下;其次,浙江“十三五”開始,應該通過增加天然氣供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和開發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通過制定重點行業和企業溫室氣體(CO2)排放標準,引導市場微觀主體的節能減碳;通過建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用市場機制推進碳排放總量的下降。
為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