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4年浙江省低碳發展報告
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4年是浙江低碳發展的加快推進之年,浙江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構建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消費的低碳發展體系,控制重點領域排放,增強碳匯能力,積極推進各類低碳試點示范,建立健全低碳發展機制,努力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
2014年,全省上下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設“兩美浙江”的戰略部署,深入實施“八八戰略”,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目標,統籌推進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性舉措,著力夯實低碳發展工作基礎,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為圓滿完成“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和任務打下關鍵一戰。
2014年是浙江低碳發展的加快推進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戰略部署,扎實推進低碳發展各項舉措,全省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國家發改委對浙江碳強度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中,考核評價結果為優秀,榮獲了國家表彰。據初步測算,2014年浙江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量(以下簡稱“碳強度”)將超額完成年均下降4.13%的目標,并高于全國同期6.1%的下降幅度,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加快優化產業結構,對控制碳排放的貢獻進一步提高。著力推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發展,單位能耗產出較高的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占GDP的比重達47.9%,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大力推進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工作,關停高污染小作坊1.88萬家,主動淘汰3500家企業的落后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已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目標。實施生態循環農業“2115”示范工程,全省秸稈利用總量達1008萬噸,利用率85.54%;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477萬畝,實施高效農藥替代面積1000萬畝次,農藥減量2350噸。

浙江低碳發展主要指標情況表
加大節能降耗力度,推動碳強度大幅下降。切實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5%、8.9%和8.6%,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組織落實2014年省級重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省共實施省級節能改造項目400多項,年節能量200萬噸標煤。加大對半導體照明產品等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力度,全省共推廣高效電機、淘汰低效電機、改造電機系統150萬千瓦。扎實推進散裝水泥推廣應用,全省水泥散裝率達78.5%,繼續名列全國省區第二。落實國家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各項要求,強化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報送工作,建成全省交通、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領域的能耗統計和監管平臺,實現能耗數據的實時上傳、統計。
穩步發展清潔能源,能源結構呈現低碳化趨勢。加大省外清潔電力購入力度,省外水電購電量達到336億千瓦時;加強省內水電資源的挖掘開發,全省建成水電站8座,完成50座電站更新改造,新增投產裝機5.18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約1.2億千瓦時。新增風電裝機25萬千瓦。建設農村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30個,推廣太陽能熱水器30萬平方米。全面啟動燃煤大機組清潔化改造,制定全省2014-2017年大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實施計劃,完成9臺687萬千瓦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和新建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天然氣機組排放標準。制定燃煤鍋爐淘汰配套政策,扎實抓好燃煤鍋爐淘汰,淘汰燃煤鍋爐3353臺。制定車用汽柴油標準升級保供方案,扎實推進車用油品升級。
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消費模式逐步轉變。新建民用建筑強制執行綠色設計標準,已有1.32億平方米民用建筑達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累計設計節能建筑7.3億平方米,建成節能建筑5.6億平方米,形成年節約能耗776萬噸標煤的能力。穩步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累計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918萬平方米。嚴格執行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制度,加大黃標等老舊車輛的淘汰力度,全年淘汰營運黃標車約3.5萬輛。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全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清潔能源車占比達81.64%。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并大力推動綠色出行,全省公交分擔率23.2%,公共自行車覆蓋到11個設區市和15%的縣城城區。鼓勵在超市、商場等場所推行節能標簽制度,推進有償提供塑料購物袋行動,有償率達75%以上。新增綠色飯店16家,全省綠色飯店數量、質量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全省初步形成以居民社區、工業園區、鄉鎮和較大行政村回收站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依托,龍頭企業為骨干的點面結合、“三位一體”覆蓋城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回收品種向全領域逐步覆蓋。
碳匯資源持續增加,固碳能力進一步增強。開展重點工程碳匯造林示范試點,在臨海市頭門港新區開展沿海防護林重點工程結合碳匯造林示范試點工作,建成1050畝沿海防護林碳匯林。建立了農戶碳匯項目注冊平臺以及自愿碳匯交易托管平臺,國內首例農戶森林經營碳匯在臨安成功交易。加大對公益林補貼力度,省級以上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畝25元提高到27元,補償標準為全國最高。全省新增綠化造林面積59.09萬畝,完成森林撫育補貼面積111.2萬畝。省政府批準首批32個省級重要濕地名錄,批建了磐安七仙湖等4個省級濕地公園,組織云和梯田、天臺始豐溪兩個省級濕地公園申報創建國家級濕地公園。實施“藍色碳匯”行動,寧波、舟山、溫州、臺州四個沿海市海洋碳匯面積達24萬畝,同比增加4萬畝,積極修復振興浙江漁場,海洋碳匯資源進一步增長。
低碳城市建設亮點突出。杭州市扎實開展各項低碳實踐活動,總體呈現“低碳經濟加速發展、低碳交通逐步健全、低碳建筑有效推進、低碳生活深入推廣、低碳環境取得成效、低碳社會穩步推進”的發展特點,各項主要指標提前完成。寧波市加快探索臨港工業城市低碳發展道路,注重結構性減排和綜合能效提升,加快石化重大裝置布局,嚴格控制高能耗產業規模,同時深化國家低碳交通試點,有力推動重點領域試點示范建設。溫州市積極探索“以低碳產業為主導、以低碳金融為特色、以低碳能力建設為支撐、以低碳社會為基礎”的特色低碳發展道路,設立低碳城市專項資金,制定十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和配套政策,加快傳統支柱產業改造提升,低碳試點工作成效顯著。
四大國家級低碳工業園區加快創建。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入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行動計劃,積極開展重點企業節能減排降耗和淘汰落后產能,著力加強新能源利用和產業發展,園區碳生產力明顯提高。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實行區域用能“預算化管理、預警化管控”,對新設項目嚴格執行能源評估,能效水平明顯提升。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初步建成園區碳管理平臺,建立園區溫室氣體排放的動態監測、統計和核算體系。嘉興秀洲工業園區努力構建以新能源光伏、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低碳產業體系,建設投產生輝LED、中節能環保產業園等一批低碳產業項目,加快組建新能源建筑集成(光伏)研究中心等四大中心,低碳產業的規模優勢進一步增強。
低碳社區試點積極推進。杭州市下城區東新園社區、溫州市鹿城區郭公山社區、湖州市吳興區白魚潭社區等45家社區立足自身特色,積極創建低碳社區,努力將低碳理念融入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和居民生活。
碳排放統計考核體系初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核算制度初步建立。下發《關于加強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的意見》,建立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統計報表制度,首次完成2013年應對氣候變化數據的匯總與審核工作。設區市試評價考核總體順利。下發《浙江省設區市2013年度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降低目標責任試評價考核方案》,對11個設區市碳強度下降目標和任務進展進行試評價考核,初步建立碳排放目標分解考核機制。
省市縣清單編制工作全力推進。省級2010年度清單報告順利通過國家驗收,2011-2012年度清單報告編制完成,啟動2013年清單報告編制工作。市級清單編制工作全面啟動,下發《浙江省發改委關于開展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的通知》,制定《浙江省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方案》、《浙江省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11個設區市2010-2013年度清單報告已通過省級評審。縣級清單編制工作試點先行,11個試點縣完成2010-2013年度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企業碳報告試點有序推進。摸底確定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在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排放單位近1700家,選擇96家企業作為試點單位,開展企業填報、第三方核查以及專家審查,初步掌握試點單位的年度碳排放數據。研究起草《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實施管理辦法》、《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和《核查工作規則》等制度,為企業碳報告規范開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宣傳合作積極開展。成功舉辦2014年浙江省“全國低碳日”、“低碳中國·院士專家行”等宣傳活動,編制并發布首份《浙江省低碳發展報告》,邀請國家氣候中心負責人作IPCC第五次報告的宣講,各設區市圍繞“攜手節能低碳,共建碧水藍天”的主題,開展各類宣傳活動。省發改委周華富副主任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0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10次締約方會議,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縱向一體化戰略主題邊會”和“中國碳市場現狀和展望主題邊會”上,對浙江氣候低碳方面的政策與實踐進行宣介。
氣候變化研究交流平臺建設加快。根據省市縣清單編制工作需求,基本建成省市縣清單數據庫。至2014年底,已存儲省級2005-2010年度清單數據及各設區市2010年度清單數據。在全國非試點省市中率先建設在線報告平臺,集成自動核算數據和編制報告功能,并完成試點單位的數據入庫。完成《浙江省溫室氣體排放相關能力建設》等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課題的研究,完成中英合作項目第一期——浙江省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研究。配合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承辦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專題培訓會(華東地區)等大型培訓會,舉辦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培訓會、企業碳報告培訓會30余場次,有效提高全省氣候低碳基礎工作能力。成立由氣象、地質、生態、林業、農業、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環境、經濟等氣候變化相關領域21位專家組成的省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智囊支撐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低碳發展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作為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徑。浙江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國家低碳發展戰略部署,圍繞省委省政府“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總體要求,把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著力構建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消費的低碳發展體系,控制重點領域排放,增強碳匯能力,積極推進各類低碳試點示范,建立健全低碳發展機制,努力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為建設現代化美麗浙江作出更大貢獻。
逐步建立低碳引領的體制機制。謀劃推進碳交易市場機制建設,研究浙江參與碳交易的工作思路和碳交易管理辦法,科學提出碳排放控制方案。強化碳排放下降目標的分解考核機制,完善考核方案,健全考核評估制度,繼續開展對各設區市的考核評價。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省級財政補償標準,研究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
進一步促進產業低碳化發展。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按照國家提出的碳排放峰值目標時間表,以及對浙江率先達峰、發揮帶頭示范作用的要求,有序分步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根據國家碳交易工作部署,有序組織浙江相關企業參與碳交易,利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和管理創新,抑制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競爭力。
扎實推進清潔能源示范省創建。制定實施“燃煤電廠‘近零排放’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煤電升級減排改造,發展清潔煤電。加強散煤治理,大力推進中小鍋爐淘汰,促進煤炭消費進一步向發電和供熱集中。大力推進天然氣管網、調峰儲備設施和LNG接收站建設,有效提高天然氣供給能力。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快推進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重點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和海上風電示范工程建設。
著力促進消費綠色化。制定并實施《浙江省綠色建筑發展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積極推進綠色建筑跨越式發展,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深入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創建活動,有效控制建筑領域碳排放。扎實推進綠色交通省建設,著力打造杭州、寧波、湖州等6個綠色交通示范城市,建設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航道和綠色公交等15個主題性項目。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產品,加快建設高效快捷的低碳產品物流體系,拓寬低碳產品銷售渠道。大力倡導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節電、節氣、垃圾分類等低碳生活方式。
統籌推進各類低碳試點示范。深化杭寧溫國家級低碳城市創建,總結推廣低碳發展經驗。加快四個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技術創新與應用,大力推進低碳生產,加快形成產業高度集聚、地區行業特色鮮明、碳生產力高的園區低碳發展新模式。積極開展低碳社區建設,按照綠色低碳、便捷舒適、生態環保、經濟合理、運營高效的要求,加快在全省擇優打造和推廣特色鮮明的低碳社區試點。推進清潔生產、碳中和、碳捕集、碳封存和碳轉換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強低碳產品的認證和推廣。
積極營造低碳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借助新聞媒體和各類新興媒體,深入宣傳浙江低碳發展的新舉措、新制度,積極報道浙江各類低碳試點示范的成功經驗以及低碳企業和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跡,同時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監督作用,形成正、反兩面合力推動浙江低碳發展的新局面。以“全國低碳日”等宣傳活動為契機,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創新參與形式,倡導全社會進一步把綠色低碳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