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立
特色小鎮建設須著力“特”與“色”
秦詩立
日前,浙江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省發改委公布了首批37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但特色小鎮為什么會熱,創新之處到底何在?特色小鎮與專業小鎮(傳統產業集聚區)有什么區別,其特與色到底何在?新時期特色小鎮建設如何有效開展,其著力點到底何在?這些問題還需有著深入思考,以保障特色小鎮建設事半功倍。

圖/金川
近年來,浙江為推進產業升級和新載體建設,相繼開展了整合提升開發區(工業園區)、設立省級產業集聚區、培育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建設省級旅游度假區等創新舉措。同時,為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開展了都市區建設、省級中心鎮培育、小城市培育試點。
在已有各種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等產業平臺,小城市培育試點、省級中心鎮等鎮載體情況下,新時期浙江為什么還要建設特色小鎮,并成為各方關注熱點?
就其原因,在于特色小鎮其在基本內涵、建設理念、發展思路上需有著以下創新之處,而可更適合經濟轉型升級與城市化深入推進協同互促的內在需要。
基本內涵的創新。特色小鎮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鎮,包括制造業小鎮、商貿小鎮、旅游小鎮、人居小鎮,也不是一級行政單元,它更多是依托于大中城市而存在的一個相對獨立空間,以便于新興產業或經典產業匯集,及相關人才、創新、創業等要素匯聚。同時,特色小鎮既不是傳統意義的開發區、工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它更強調的是產、城(鎮)、人的融合發展、可持續承載與包容。
建設理念的創新。特色小鎮可以是現有產業平臺或其中一部分的改造升級,也可以是對現有村落的有機更新,而不一定需要新占空間來新建,以實現對建設資源利用的節約、集約;十分注重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營造,基于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友好,而盡量不改變區域水系、山體等的原生態,不破壞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或自然地貌特征;不追求可開發空間的大、可建設進程的快,而追求開發的精致、緊湊、生態、可持續。
發展思路的創新。特色小鎮既需十分注重高端要素資源的大量匯聚、高效配置、充分利用,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開展,結合商事登記制度等改革創新與稅費優惠等政策扶持,以加快集聚人氣、培育商氣、形成生氣;也需十分注重與所依托大中城市的功能優勢對接,結合快速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等建設健全,結合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的大力支持與共建共享,以保障特色小鎮發展是大中城市的有機組成,亦是保障其發展高水平、高質量的基本路徑。
特色小鎮作為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經典產業升級發展的新載體,需在注重上述創新的同時,著力吸取上世紀80年代興起,曾繁盛一時如今多陷入蕭條的專業小鎮(傳統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教訓,而更加注重并形成特色小鎮的“特”與“色”。
特色小鎮的“特”,即特別之處,應主要包括:一為產業“特”。特色小鎮需培育發展的主要為高新服務業或傳統經典產業中的某一行業乃至其中的某一環節,而不宜像產業園區或專業小鎮那樣追求產業集群的完整性或產業鏈的延伸性。二為人群“特”。特色小鎮的從業人員以高智力者、高技能者這為主,多有著高學歷、高收入,或有著獨特思想、才華,而不似專業小鎮的創業者與從業者的草根性很強。三為位置“特”。特色小鎮主要位于中心城市內部(有相對獨立空間)或周邊合適的區域(鎮、村均可),不像專業小鎮多分布在遠離中心城市的鄉鎮。四為功能“特”。特色小鎮主要功能為企業提供創業創新所需辦公場所及必要的公共重大裝備、實施室、圖書館,以及為從業人員提供的舒適、愜意的休閑和人居環境,其他功能,如交通、商業、商務等,多依賴周邊大城市,不像專業小鎮那樣多依靠自身來滿足,層次也多較低。
特色小鎮的“色”,即魅力所在,應主要包括:一為生態環境優美。特色小鎮選址多為風景秀麗之地,以助于增強對相關企業和鎮民的吸引力,可讓鎮民舒心的創業、休憩或居住,而現專業小鎮、工業園區的宜居環境多較差。二為文化底蘊豐厚。特色小鎮需十分注重文化建設,以助于增強對企業與鎮民的文化認同感或心靈歸屬感,也將積累、形成新的文化特質或亮色,而現專業小鎮、產業園區多僅偏重經濟效益的追求。三是管理自治水平高。特色小鎮的日常管理與服務事務應由鎮民選舉的自治性組織負責,鎮政府或管委會則主要負責行政管理和外圍環境配套,而現專業小鎮、產業園區、中心鎮的管理基本為政府主導型,居民特別是外來創業者、從業者參與鎮區管理的機制與渠道多不健全。四是身份認同度高。特色小鎮有著區別于所依托大城市的標示性風格、流行等,企業和鎮民多因此而自豪和珍惜,而現專業小鎮、產業園區基本僅為企業管理者、創業者的賺錢處、暫居地。
對浙江來說,新時期將是信息經濟時代融合推進新型城市化與新經濟增長點、新經濟形態培育為重點任務的時期。結合特色小鎮應有的“特”與“色”,新時期其建設需突出抓好抓實以下五大著力點。
著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色彩顯現。特色小鎮不僅需在選址上靠近中心城市或有著快速便捷交通,以便于創業創新要素集聚;還需在平臺打造、文化培育、社區建設等方面,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從業者等小鎮主人們充分參與。例如,對小鎮孵化器、居住小區、休閑空間等的規劃設計,可讓小鎮主人全程參與,提出更具親和力、舒適度的設想、建議。同時,小鎮要在投資便利化、商事仲裁、負面清單管理等改革上走在前列,以讓創業更自由、創新更自信。
著力互聯網思維與+行動計劃落實。作為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新平臺,特色小鎮不僅需在規劃建設上突出互聯網思維,即需有機集聚各方智慧,能通過大數據應用等方法來科學確定小鎮最優規劃方案,并實現智能化、動態化調整;還需把產業互聯網的建設及其帶來的系列新興產業門類與業態培育、新商業或制造業運營模式創新、新經濟“藍海”開辟等,作為特色小鎮發展重中之重。對應,特色小鎮不僅需是“智慧小鎮”,也需是信息經濟、都市經濟培育壯大主陣地。
著力牽頭企業或商會協會主導地位彰顯。在政府和牽頭企業、商會協會充分協商,科學選址、明確框架基礎上,政府應盡量謙虛些,以充分發揮前者的專業化知識與經驗、市場資源整合手段與能力,來科學、前瞻地謀劃特色小鎮建設方案。至于小鎮可望投資的規模與時序、可望形成的產業形態與產值規模等,考慮到未來的不確定性,應允許有相當彈性。類似,入駐小鎮項目選擇標準,亦可由專業的項目遴選委員會來主導。
著力生態環境建設與宜居環境營造。充分考慮到特色小鎮所支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基本為智慧密集型,且從業者多為高收入群體,故小鎮主人們通常對工作、生活、生態、休閑等環境要求較高。從美國、韓國等國家特色小鎮建設經驗來看,富有特色和品質的宜居環境營造是重要前提。但是否要把特色小鎮作為景區來建設和考核,可能還需慎重,畢竟其本質不是景區、公園,且多有一定私密性、安全性。
著力社區自治與自我服務魅力增強。區別于大中城市,也區別于產業小鎮,其行政、社會、社區等管理基本由政府來主導,特色小鎮若要增強對人才,特別是國際化程度高、領軍性突出的高端人才吸引力,還需突出社區自治與自我服務建設。前者有助于增強小鎮從業者的主人翁意識與感知體驗,通過社區治理活動的充分參與、社區文化的共同培育;后者有助于增強從業者對小鎮的感情認同與歸屬,通過社區公益服務的互助提供、社區朋友圈交流的擴大與熟悉。國際經驗也表明,社區自治水平的高低將很大程度上將決定特色小鎮發展能否成功及其可望達到的成功水平。
總之,特色小鎮不是單純的開發區等產業集聚區建設升級版,也不是簡單的中心鎮等城市化載體打造升級版,它需有著并能堅持基本內涵、理念、路徑上的大膽創新,需積極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與“色”,同時需結合新時期、新環境抓好“五大著力點”建設,以真正能為浙江發展增添新路徑、新色彩、新動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