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賓
特色小鎮有序建設應當怎么“推”
劉錫賓
特色小鎮建設是實現“兩富浙江”和“兩美浙江”的重要抓手和載體,特色小鎮建設是一項功在長遠,利在當前的重大工作,各地申報特色小鎮計劃的積極性很高,但對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搞好特色小鎮建設的具體辦法思考較少。為此,筆者對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及應采取相應的舉措進行了一些思考。

圖/金川
特色小鎮的特質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樣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鎮“特色”的鮮明性,是建設特色小鎮的首要原則。應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生態特色、產業特色、歷史人文特色。
文化為魂,即在建設特色小鎮時,應保持鄉村文化的原生性、鮮活。鄉村文化化是“小鎮文化”的內核和魅力所在。浙江省深遠的歷史積淀,根雕文化、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等各種民俗文化爭奇斗艷,各地可供挖掘的鄉土文化十分豐富。只要善于開發、善于利用,發揮土文化的正能量作用,就一定能夠讓小鎮散發出迷人的魅力。產業為根,即在建設特色小鎮時,應根據產城融合發展的原則來打造。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走產城融合的道路,應結合產業規劃統籌考慮,著力發展當地具有優勢的產業,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為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產業擴張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雙贏。應結合當地所在的都市圈產業優勢、人才、資源等生產要素優勢,及小鎮自身的傳統的經典產業如黃酒、絲綢、茶葉等產業,以及“互聯網+”、“四換三名”、“智慧制造”、“浙江制造”轉型升級等因素,來培育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建設特色小鎮的立足點,以產業發展促進特色小鎮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主體,即在打造特色小鎮應堅持企業主體地位,突出企業在特色小鎮建設的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由企業擔負起特色小鎮投資建設主體角色,以企業為主推進推進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像橫店影視城、杭州夢想小鎮等特色小鎮一樣,使特色小鎮獲得長久發展的強大動力,特色小鎮走上不斷興旺發達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引客為要,即和普通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亮點在于,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和創業、創新、商貿、休閑、度假的場所。一方面,依托當地特色山水資源、特色文化積淀、特色文化民俗等自然和人文資源,積極開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提升旅游品牌,建設具有獨特風情和魅力、對游客具有獨特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小鎮;另一方面,根據當地的特色產業、特色商貿活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積極打造人才高地、資金洼地,大力吸引國內外人才來小鎮創業、創新,使旅游業與產業發展交相輝映,實現“以客引客”的良性循環,使特色小鎮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增長點。
生態為基,即在打造特色小鎮時,應堅持走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生態發展道路。應按照生態發展的要求編制空間發展、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優化生態環境。特色小鎮工業發展應引進科技型、環保型、高效益的項目;特色小鎮應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以生態農業帶動生態旅游,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特色小鎮應認真搞好美麗鄉村建設,做好綠化,成為“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特色生態小鎮。
大氣開放,即打造特色小鎮要有世界眼光,開放理念。應大膽借鑒國外特色小鎮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注重策劃,強化創意。借助國內外的智力支持,加強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整體策劃和特色創意。同時,應抓住當前世界新技術浪潮云涌,國際國內創客、基客群體不斷發展壯大,日趨活躍的契機,大力吸引他們來特色小鎮創業創新,力爭在民營經濟活躍、經濟發達的杭州、寧波都市圈,追趕北京、上海、深圳,形成國內新的創客、基客生態圈,使特色小鎮更加精彩,璀璨奪目。
政府推動,政策助力。一方面,突出規劃統籌作用,科學引導特色小鎮建設。建設編制全省特色小鎮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要充分挖掘各地生態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并且應與浙江省都市經濟圈、產業布局相銜接,展現特色,避免雷同。以規劃為先導,采取按照先規劃、再策劃、后招商建設的運作程序,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通過分階段發展,滾動推進實施計劃,促進特色小鎮建設持續深入發展。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規范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體系。制定和完善特色小鎮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完善市場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并貫徹提高各項制度、法律、法規的執行能力,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撐體系。
強化試點示范。通過試點示范,形成帶動引領效應。結合區域特色、領域特點和各自基礎,組織開展特色小鎮試點建設,探索特色小鎮新型建設推廣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作用,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國際資本對特色小鎮建的投入和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作用;加大對特色小鎮建設相關項目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業部門對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與支持。建立“特色小鎮建設”專項資金及財政預算投入機制,加強相關專項資金向特色小鎮建設項目聚焦,增強政府帶動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與企業等多方參與的投融資機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針對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庫,加快改善特色小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目前,國內ppp模式的社會資本介入謹慎,項目簽約率低,“剃頭挑子,一頭熱”,“叫好不叫座”。有些地方政府在PPP模式中扭曲了雙方平等、互利關系,讓民間資本產生懼怕心理。應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評價體系,確保PPP始終運行在健康軌道上。盡快形成科學收益分配模型,形成長期穩定投資回報。建立績效評價機制,根據企業經營狀況調整投資回報率,從而對社會資本產生吸引力。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好“筑巢引鳳”。各地應對特色小鎮進行精心策劃包裝,廣泛宣傳推介,全力招商引資。積極探索特色小鎮的商貿服務、文化旅游、工業企業和宜居公共設施等招商引資和運作機制。
以項目為載體,扎實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圍繞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培育、特色街區建設、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突出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礎性、創新示范性、業務協同性項目,強化階段目標和建設進度。應將特色小鎮建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優先安排建設用地。鼓勵探索居民點遷并、空心村改造、閑置廢棄土地整理利用等新措施辦法,解決特色小鎮建設用地問題。
引導農村人口向特色小鎮聚集。認真貫徹落實戶籍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加快建立進鎮農民社會保障體系,進鎮農民可以自愿選擇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被證地農民養老保障,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已轉為城鎮居民的人,可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探索建立進鎮農民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鼓勵進鎮務工農村勞動者在特色小鎮購房居住。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辦學及醫療條件,引導農村人口向特色小鎮聚集。
營造良好氛圍。積極推廣成功特色小鎮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擴大示范帶動效應。大力開展對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有關特色小鎮建設政府分管領導和政府部門干部,進行打造特色小鎮工作理論和實務知識培訓,提高特色小鎮建設的業務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時,支持舉辦各類專業論壇、專業會展等活動,引導相關企業、社會團體、專家學者、廣大市民和國內外創客、極客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形成全方位、全社會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改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