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都區發展和改革局課題組
“鄉愁經濟”:全新視角下的發展構思
蓮都區發展和改革局課題組
“鄉愁”是人們在“逃離”和“回歸”兩種心情驅使下的行為,主體空間在鄉村,在原初的含義里,是一種純粹因距離而產生的心結,關乎到空間的分離、關系到時間的遠去,直至生離死別的痛苦。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再懼怕距離,但鄉愁似乎也并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受歡迎,成為現代人矯情和抒情的工具。正可謂是鄉音無改鬢毛衰,鄉愁何愁?天酸地辣使人愁;此鄉何鄉?口舒胃適如還鄉。
鄉愁從大的方面講是一種文化,從小的方面講是一種生活記憶。鄉愁是以“鄉愁元素”(即資源)為載體,營造出一種帶有美學意境的思鄉氛圍,而“鄉愁經濟”就是如何圍繞鄉愁元素(即資源),進行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以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我們把每一個村的傳統農耕文化和生活等進行重新梳理和打造,如鄉土文化、特色小吃、自然古樸村落、田園風光、山野情趣等,通過城鄉交互、市場對接,那就是一個個好的產品,是我們身邊很好的機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鄉愁正逐漸遠離我們,這是世界各國一個普遍現象。據資料顯示:當城市化超過50%,工業化步入中后期,人均收入超過5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鄉愁將成為稀缺資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園情”成為一種奢侈品。工業文明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揮之不去的糾結。一方面,城鎮化導致大量的人口集聚,試圖在勢力與權力的“焦點空間”生存,快節奏且有壓力的城市生活,造成鄉愁正逐漸遠離我們。同時,工業文明其改造力和破壞力是并存的,比如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破壞了地形地貌,中國傳統城市建設和村莊的空間布局遭到極大的破壞,在城市望不見山,在農村青山不在了。又比如我們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化肥、農藥,最能勾起人們鄉愁的清新空氣、潔凈水源、綠色食品,正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被城市吞噬。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每天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這些自然村中包括眾多文化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在這個讓人迷失的“城市時代”,新農村建設復制了城市建設,修建了寬闊的柏油馬路,農民上了樓,房子漂亮了,村容整潔了,但卻了無生氣,故鄉早已不是原來的故鄉,城市夢成為故鄉“終結者。只有通過大力發展“鄉愁經濟”,重新拾起看不見的東西,讓人們對鄉土的那份情感有依存、可寄托。
“文化體驗+鄉村休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精髓。經濟新常態下,大力推進生態旅游轉型升級成為共識。由此,旅游產品的開發開始從單純的“圈地收門票”進化為“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集聚區(綜合體)“的階段,旅游業的“口碑”比“錢碑”更為重要。毫無疑問,“文化體驗+鄉村休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精髓,這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深度挖掘和展示鄉愁元素,提升鄉村游內涵,來適應當前生態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的趨勢。珍視“鄉愁”,就是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的善待,就是重構保護鄉村風光、鄉村文化、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和鄉村環境有形和無形狀態的系統空間,就是讓鄉村游的人們擁抱最美的鄉村和最古老的文化,讓鄉愁延續。
打造蓮都“三美”經濟的重要抓手。打造蓮都“三美”經濟,最重要是如何加快推進蓮都生態休閑旅游為核心的服務經濟發展。當前,旅游業態開始進化為“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集聚區(綜合體)的階段,旅游區域發展進入了目的地競爭的大格局時代”(如重慶的武隆一個縣年旅游人次達2000多萬,年旅游產值近80億的)。在此背景下,蓮都要緊抓高鐵時代的機遇,圍繞“全縣域旅游”的目標,通過大力發展“鄉愁經濟”,加快建成全國首個鄉愁旅游目的地,使蓮都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大力發展“鄉愁經濟”就是要深度挖掘和展示鄉愁元素,強調一切運用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以達到洗胃、洗血、洗肺、洗心“四洗”功能,這應該也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最有價值的內涵。其基本思路是:通過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大力恢復傳統農耕文化,大力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充分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發展,以“民宿經濟+”、“花卉+”、“互聯網+”等方式;以全力建設5A古堰畫鄉“鄉愁藝術小鎮”等的大項目景區帶動為突破口,將蓮都全域打造成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的人文會客廳,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標桿。
分時序、有重點推進發展。根據蓮都區鄉愁元素的基礎,全面普查、認真評估,分山水鄉愁、甌江鄉愁、風情鄉愁(老竹鎮、麗新鄉)、古道鄉愁、生態鄉愁(峰源)等幾大主題、幾大板塊。“六邊三化三美”是基礎,回歸、回家、回味是主題,大項目支撐是核心,分時序、有重點的推進發展鄉愁經濟。

圖/金川
鄉土文化的保護利用。如何把鄉土文化轉變為旅游產品,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的關鍵。蓮都區鄉村蘊藏著如古堰文化、耕讀文化,廉政文化、孝子文化、畬族文化、恐龍文化、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保護是最好的利用,通過保護鄉村文物古跡、古村落、生態景觀、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的生態人居思想等,就為營造鄉愁氛圍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則要以文化為魂,彰顯特色(“鄉愁經濟”本源),蓮都要圍繞鄉土的地域特征等,結合旅游開發,打造出特色明顯的山水生態文化、風情東西、生態峰源等產品,這樣才能顯示出產品的頑強生命力。
全力建設鄉愁小鎮。要使蓮都成為“鄉愁蓮都”、“人文蓮都”,除天然的資源稟賦,還要善于整合資源、運用好開發模式。以古堰畫鄉創5A景區、建設鄉愁小鎮,進而形成以點帶面突破的局面,無疑是最好的抓手。圍繞古堰畫鄉及濕地保定和保定圩的8.44平方公里,按照植入一個故事、導入工商資本、創新多贏機制、完善服務配套體系的總體要求,以霧、村、古樟、巴比松鄉愁油畫等鄉愁元素為載體,放大巴比松畫派的效應,打造高層次民宿,建設高品質的鄉愁藝術院等,再融入如因互聯網+而出現的分享經濟等的新業態,以鄉愁情景、年代主題、時光記憶等縱橫交錯的序列,將古堰畫鄉立體打造成鄉愁的精神家園,世界游客在浙江的家,浙江人文會客廳主場景。同時,早規劃、早啟動謀劃風情東西小鎮等的建設,特色小鎮永恒的主題是“鄉愁”,建設的目標是“經典”,必須堅持有中選優,成一個是一個的去打造。
發展原生態精品農業。《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轟動,源于“味蕾與鄉愁”,“味蕾”是家鄉的味道,“鄉愁”是生活記憶。家鄉味道的誘人,生活記憶的濃郁,來源于記憶中家鄉土地成長起來的農產品,而今天對我們來說這已是千金難求了,中國的大棚種植已占全球的87%。蓮都區要劃定若干生態精品農業生產區,限制合成化肥、農藥的使用,大力回歸傳統、崇尚自然、堅守誠信,大做“土”字文章,培育健康的產品。親近、養護、尊重自然,就是大力發展“鄉愁經濟”的應有之義。
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發展。發展“鄉愁經濟”要與鄉村旅游緊密融合,一方面才能深度挖掘抽象、具象的鄉愁元素,充分發揮其潛力;另一方面避免鄉村城市化,還原鄉村游的核心和焦點是鄉村性。具體而言,一是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傳統的村莊布局、農村建筑,體現了地域文化、傳統的風水觀念,所以要保持傳統肌理、街巷格局,獨特的風貌,鼓勵農民就近轉移轉化,杜絕鄉村的大拆大建。二是深度挖掘本鄉本土、原汁原味的元素。如“處州民居”應如何打造,山地型是土黃色調黛瓦式、濱水型是白墻色調青瓦式、民族風情則是鳳凰式的。三是要依托鄉愁元素,發展有個性主題、體驗參與性強,真正有內涵的鄉村旅游。只有體驗參與性強的鄉村游,游客才愿意背著包一個個村去走。
要借助“民宿經濟+”。民宿經濟是現有農家樂的升級版,何謂“農家樂”,“農”是根本、“家”是基礎、“樂”是關鍵,“家”就是鄉愁,通過“家”的建設,營造鄉愁的美學意境,這就是“鄉愁經濟”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鄉村旅游要借助“民宿經濟+”的道理。民宿經濟如何“+”,鄉愁元素是其生命和靈魂,通過深入挖掘當地人文、生態、民俗風情等元素,發展“一鄉一特”、“一村一品”、“一戶一景”不同類型的村居民宿,才能凸顯特色,增強市場竟爭力。
積極運用“互聯網+”、研判“在場文化”打造。“互聯網+”的公式,加號后面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這件事一旦認真去做,就會象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不知里面會冒出來什么古靈精怪的東西。發展“鄉愁經濟”亦然,要大力開發鄉村旅游、民宿短租、文化產品、民族飾品的APP應用平臺;積極嫁接各類電商交易平臺,引導農林土特產多渠道營銷、多足發展;研判步入“高鐵時代”對旅游產業的影響,借鑒“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成功模式,圍繞古堰畫鄉鄉愁小鎮建設,適時啟動“鄉愁畫鄉”主題的“在場文化”打造,開拓夜游的新市場,形成發展新引力,烘托渲染蓮都的鄉愁氣氛。
課題組組長:汪強華;副組長:周慧霞;組員:章軍偉邵佩華鐘婷婷何凌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