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小組
在加速轉型中提高活力和效益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小組
不知歷史,無法把握未來。從舊常態向新常態轉變,對于浙江而言,必須對新舊常態的動力機制和新常態的現實挑戰有著清醒地認識、正確的把握,才能對今后一個時期增長進行正確的預判。
通過將人均GDP增速分解為勞動生產率增速、勞動參與率增速和人口紅利增速之和,可對過去十年浙江經濟增長格局做出一個簡要解釋,從而更加清晰地觀察當前增長動力的特點(見表1)。

表1 2004-2013年浙江省增長動力的分解結果
在過去十年,浙江經濟增速發生過兩次換擋。第一次發生在2007-2008年之間,速度從13%-14%下降到10%左右。傳統看法認為,這次下降主要源自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沖擊,但是從分解得到的增長動力特征看,這一增速換擋有著深刻的內部根源,因為該時期正好是浙江人口紅利從正增長轉向負增長的時期,原來靠規模投入實現高增長的基本要素—勞動力供給開始出現趨勢性轉折。到2013年,人口紅利對浙江人均GDP增速的作用已經是-0.85個百分點。
浙江經濟增速的第二次換擋近兩年正在發生,表現為從接近兩位數的增速下降到7%-8%之間。從增長動力看,這種下降一方面源于人口紅利的消退,另一方面則源于勞動參與率增速的放緩。2007年,浙江勞動生產率增速推動人均GDP增長了6.56個百分點,到2013年勞動參與率對人均GDP增速的貢獻已不足0.75%。
分析浙江過去十多年的勞動參與率狀況,這一數值長期大于1,也就是說參加勞動的人口數量要大于戶籍人口數量,這主要是因為浙江存在大量省外勞動人口流入。展望未來,如果要繼續保持勞動參與率增長,意味著要有更大數量的外來人口流入,但是在目前狀況下,這樣做可能要付出相當高的環境資源代價和經濟代價。而且,自2012年以來全國范圍內都出現勞動力短缺,從大環境看,省外勞動力也不可能像過去十年那樣大規模流入。基于這兩個因素,我們判斷浙江勞動參與率可能會在2015-2016年之間觸及頂峰并進入下降通道。這意味著在未來一個時期,增長動力來源只剩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華山一條路”。
鑒于人口紅利和勞動參與率帶來的增長效應已經或即將消失,判斷今后一個時期浙江合理增長區間,主要是判斷勞動生產率增速能達到多少。
從浙江發展軌跡看,過去十年勞動生產率平均增速為10%左右。進入2013年以來,浙江戰略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并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國內信息技術變革和新興市場業態發展的高地,發展的基礎要好于過去十年。因此,未來一個時期浙江仍然有可能實現年均10%左右的勞動生產率增長。

表2 沿海部分兄弟省市勞動生產率(2012年)
從表2可以看出,浙江與上海、江蘇、廣東的勞動生產率差距分別為127.58%、32.27%和10.95%,這意味著,在未來3-5年內,浙江年均10%左右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仍然有著可比照的現實基礎和實現空間。
考慮到未來一段時期浙江人口紅利和勞動參與率的負增長可能拉低增長速度,如果上述兩類增長動力拉低2%-3%的增速,結合對勞動生產率增速估計,那么經過努力,今后一段時期浙江人均GDP年均增長7%-8%的目標區間可以實現。
雖然從增長動力分解的角度看,今后一段時期浙江仍然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但是今后一段時期內,世界經濟總體復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加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需求端出現的干擾有可能對浙江順利實現新舊增長動力轉換造成一定影響。
從國際環境看,隨著美國退出QE3,今后一個時期內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將加大,大宗商品價格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出口環境存在惡化的風險。2014年11月,浙江規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速環比回落4.7個百分點,相關影響已經有所顯現。
從國內和省內形勢看,投資增速有可能繼續回落。一方面,房地產投資增長或不可持續。2014年房地產投資是浙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貢獻較大,但是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則處于下降通道,情況比較復雜。展望2015年,房地產庫存上升將會向上游投資傳導。另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落。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的下發,今后一段時期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將受到較大限制。
因此,浙江經濟要實現上述目標區間的增長,依然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建議2015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取中位數7.5%較為積極穩妥,略高于全國同期增速。
總體看,2015年浙江經濟工作仍需“穩”字當頭,但穩定的動力來自于創新發展、來自于需求拓展、來自于效率提高。因此,2015年經濟政策重點應落在“創新促穩、開放求活、改革提效”這十二個字上。具體建議如下:
拓展民間資本投資新領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鐵路軌道交通、海洋經濟、通用航空、教育、衛生、養老等領域,對公益性較強的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提供補貼,吸引專業投資運營主體介入經營。
注重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水平。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方式,推動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構建與全球知名高校聯合辦學的制度體系,鼓勵各地級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和產業優勢開展國際辦學試點。
推動創新基礎設施和載體建設。以市場為導向,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大平臺,通過合理布局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大企業集團技術中心,強化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對接合作,著力構建一種由創新文化和容錯文化引領,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生態圈。以強化特色發展為導向,遴選一批在現階段和未來不同時期能夠服務于七大萬億級產業的共性技術,聚焦國際創新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率先探索試點形成符合國際慣例的研發收益分配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和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吸引民間資本提高科技孵化器的靈活性與市場適應性,推動孵化器與產業園區聯動發展。
有重點地投資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挖掘浙江特色資源、歷史文化優勢和比較優勢產業,明確規劃、創新機制,調動全社會資本的積極性,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運作為主導,著力在全省打造100個左右產業優勢突出、示范效應明顯、功能集成完善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特色小鎮。
促進信息消費和信息化應用。將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推廣到有條件的縣級城市,通過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水務、智慧健康、智慧安居等項目建設,推進傳統商業、農村消費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拓展消費渠道,帶動信息產業和信息化應用加快發展。
促進旅游、健康和醫療服務消費。深化旅游業改革開放,依托浙江生態功能區示范區試點建設,重點發展生態、休閑、養生、度假等旅游新業態,激發生態型消費。大力發展覆蓋全生命周期,具有養醫結合、中西結合等特點的智慧型健康服務業體系,滿足全社會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在杭州都市圈試點復制上海自貿區中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和醫療保險機構的落戶與監管政策,推動國際高端醫療資源進入浙江,結合醫改提高本省生產藥物和醫療器械采購力度。
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做好擴大進口的文章。完善外貿綜合服務相關政策,鼓勵出口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推出新設計新產品;通過自主培育和并購“兩條腿”走路,培育國際品牌,拓展海外市場,獲得資源要素、品牌技術等關鍵要素,增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甬金鐵路和義烏綜合保稅區建設,使義烏更好地成為寧波-舟山港輻射內陸的樞紐節點,增強義烏-中亞-歐洲班列影響力。加快推動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加快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和寧波港口經濟圈建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地發揮舟山、寧波作為長江經濟帶龍頭的龍眼作用。以金融資本和金融服務為支撐,鼓勵支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參與“一帶一路”,加速民企境外投資布局。
加快培育一批浙系跨國公司。增強直接對海外稀缺高級要素的整合配置能力,推動由單一產品輸出向國際資源配置調整升級,推動浙商資本的全球化配置。通過財政扶持、融資擔保以及境外服務等方式,助推浙江企業在海外建設以產、供、銷集群為核心的境外園區,推動企業以園區為紐帶抱團走出去。
謀劃引進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依托已入駐浙江的整車廠商,加快建設汽車電子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發揮浙江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和市場需求方面的優勢,加快新能源汽車及其充電設施和銷售網絡布局;整合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機器換人”需求,以市場換投資做大做強智能裝備產業;圍繞設計、制造、封測和銷售環節大力吸引芯片、半導體產業,夯實浙江電子信息類硬件制造能力。
有重點地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應用趨勢廣、制造業需求大的生產性服務行業。通過城市光纖寬帶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建設,提高信息基礎設施水平;推動裝備電子與裝備設計制造結合,在易污染、高耗能和安全風險高的行業大力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推動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加快全省物流信息整合。
營造萬眾創新的體制環境。構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破題”的市場化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發掘和激活浙江企業家在市場發現和價值挖掘方面的獨特天賦,尊重和合理引導浙江企業家的商業創新精神,要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強化對國內外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團隊等創新要素的凝聚吸收。
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研究制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市政基礎設施、鐵路和軌道交通、海洋經濟、航空等領域的政策意見和實施細則,進一步深化落實促進民辦教育、民辦醫療、民辦養老等領域發展的政策意見,引導民間資本采用PPP、BOT、TOT等模式參與建設經營。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深入實施,制定出臺民間投資準入相關領域的操作路線圖,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加快推進城鄉體制改革。以農村產權改革為突破口,實現“三權到人(戶)、權隨人(戶)走”,積極探索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以“多規融合”為契機強化縣城、小城市和中心鎮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城鄉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合理高效配置。
完善生產性服務業政策體系。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準入,鼓勵支持設立各類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及功能機構;研究適時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出口退稅政策范圍,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誠信體系、標準體系建設等薄弱環節建設;建立和完善以市場決定價格的生產性服務業價格形成機制,規范服務價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推動新一輪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學習復制上海自貿區在海關監管方式創新上取得的有益成果。引入商業金融機構開展短期和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提高外貿金融服務便利化水平。結合浙江金融改革進程,鼓勵城市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開展面向本地小微企業的外貿融資業務,并給予一定的貼息和擔保支持。
主持:傅金龍;成員:朱李鳴潘毅剛郎金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