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
接近“雙11”,繼圓通速遞的最后一紙內部通知落地,包括中通快遞、申通快遞、圓通速遞、韻達快遞、百世匯通、天天快遞在內的六大加盟型民營快遞日前同時宣布提高快遞員派送費,現行派送費標準低于2元/票的派件網點,統一上調至2元/票;高于2元/票的網點,派送費標準暫時不變,普遍漲幅在10%-33%不等。北商研究院分析認為,這將直接引起快遞價格的上漲。(詳見9月17日《北京商報》報道)。
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物流總規模從90多萬億元發展到去年的214萬億元,海、陸、空、鐵物流服務品類,已經基本覆蓋全國連通全球了。其中,隨著經濟節奏的不斷提速,特別是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中國快遞企業市場規模早已超過1萬家,行業內部競爭日漸激烈。為了搶占更高的市場份額,快遞業一直處于惡性價格戰狀態,從2005年快件均價27.7元/件,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14.65元/件,相當大一部分快遞企業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可以說,本次快遞企業集體漲價,是一種告別惡性價格戰、回歸正常經營的理性表現,似乎理應得到市場一定程度的支持。畢竟,虧本的生意是不可能長久的。
但是,在我看來,中國快遞業之所以盈利水平普遍低下,其實與當前的價格關系并不大,而是與其運營成本偏高、效率較低息息相關。據了解,中國物流費用、成本與GDP比例為16.6%,這一水平遠高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高于印度的13%,而快遞業的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最令市場不滿的是,快遞業的服務質量普遍不高。國家郵政局對2014年快遞業消費者投訴做了統計,每百萬件快遞包裹中,有效申訴最低為4.6件、最高為62.8件,差距達十幾倍。快速物品往往得不到安全方面的保障,而且送達的速度也往往不盡如人意,再加上不時曝出的快遞丟失、快遞員監守自盜或通過掉包等方式侵害委托人權益的事件,嚴重影響了快遞業的服務形象,使快遞業的正常漲價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如今,快遞業趕在電商“雙11”大促來臨之際,雖然占有時機優勢,而且,漲幅也不算太大,每件頂多也只有五毛錢左右,對于個體的消費者特別是較少購買快遞服務者而言,對經濟成本的影響并不大。但是,本輪快遞企業集體在漲價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努力提升物流質量。否則,漲價之后,將難免會引發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導致價格再次下降,最終得不償失。
我認為,任何產品或服務價格的變化,都會受到市場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的制約。一般來說,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只有在提升附加值或產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漲價政策才可能得到消費者的積極擁護。如今,市場上的快遞服務明顯供大于求,如果漲價的企業無法進一步提升物流質量,其價格政策就很容易遭到消費者用腳投票。因為現在快遞網點幾乎到處都是,這使得消費者轉移合作快遞企業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大為降低。同時,有些規模較小或剛成立的快遞企業,為了更快地提升市場占有率,難免會繼續發起價格戰,不僅不漲價,還可能趁機降價,那些已經漲價的物流企業如果無法在物流質量上勝出,就可能會由于高價政策而痛失一部分既有的市場份額,為了生存,他們最終只能重新卷進價格戰,相應地降低快遞價格,但是,他們仍將可能會處于不利的局面。因為快遞員在收入降低之后,積極性將會大受打擊,進而影響到物流質量。
因此,快遞企業在漲價之前,一定要量力而行,確不可盲目跟風。
(作者系金鑰匙集團董事長、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