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保險的“觸角”正伸向社會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
“企業的海外股權投資也可以上保險,如果投資失敗可以靠保險彌補損失。”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蘇黎世保險中國區CEO于璐巍說,他今年4月履新這家保險行業“百年老店”的中國區負責人,正在努力尋找在內地市場的突破口。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落實,包括蘇黎世保險在內的眾多險企已經瞄準了其中的機遇,積極布局相關領域。
“‘一帶一路中保險的作用,第一是風險防范,包括擬投資地區的自然環境風險、政治經濟風險等,第二是出險之后經濟補償,第三是保險資金通過專項投資基金項目等去參與投資。”于璐巍介紹稱。
中國企業出海的風險
“怎樣把全球優勢轉化為本土優勢、怎樣確定在國內市場的定位、怎樣建立穩定的領導團隊,是外資險企面對的三個難題。”面對問題,于璐巍并不回避。
雖然外資險企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從數據上來看,無論是外資險企還是中外合資險企都尚未走出寒冬:2014年英國RSA保險集團旗下的太陽聯合保險凈虧損3182萬元,同比下降了737%;另一家合資險企中航安盟虧損1.15億元,同比下降了355%,與此同時,美亞財險也已悄然退出內地的車險業務。
面對這樣的情況,外資險企開始紛紛尋找出路,避開競爭相對激烈的傳統業務特別是車險業務的“雷區”,積極開辟新業務領域、尋找“夾縫市場”成為不少外資險企的戰略重點。
于璐巍告訴《英才》記者,目前蘇黎世中國的業務重點包括“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風險保障、出境人員保險保障以及責任險等。
近年來,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之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其面臨的風險敞口也在不斷擴大。
“我們研究‘一帶一路中60多個國家的風險特征,實際上風險是很高的,在全球比較認可的政治風險地圖中,很多在國外的投資都處于黃色或者紅色的(風險)區域。”于璐巍介紹道。
可在此種情況下,保險的覆蓋率卻還很低。從中央企業到地方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非國有資產在海外幾乎處于“裸奔”狀態,因而他們對保險服務和解決方案存在巨大而現實的需求,需要險企提供全球性的風險解決方案,同時也亟需建立和完善全球風險管理體系。
為可能的失敗上保險
類似于企業海外并購、股權投資相關的保險服務,對中國企業還比較陌生,但對西方成熟市場來說已經是非常熟悉的事物。
于璐巍表示,國外企業的海外并購對風險保障的觀念與中國有很大不同,在國外有對標的做的保障,“比如要被并購的一家企業,并購之前估值有1億的規模,但是并購完成后發現只有1000萬的規模,剩下的9000萬元就可以轉嫁給保險市場,所以我們會參加一些央企海外并購項目的保險項目。”
市場上中國企業的并購規模正在迅速增長。根據普華永道今年1月發布的“2014年中國地區企業并購回顧與2015年前瞻”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數量激增,環比增長近四成,創歷史新高。大陸企業海外并購數量達272宗,較2013年的200宗增長了36%。
雖然缺乏巨型交易的發生,但2014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交易金額仍達到了569億美元,僅次于2012年669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從發生地來看,2014年中國大陸企業的海外并購在北美洲有96宗、歐洲83宗、亞洲64宗、大洋洲17宗、非洲7宗、南美洲5宗。
根據于璐巍的介紹,企業海外并購保險服務,不但包括因項目失敗可能會損失的資金,也包括在并購項目前期使用保險公司自己的專家避免出現失敗的投資。“因為蘇黎世保險在全球已經相當長的時間,對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非常了解,會參與到雙方合同的談判、審核以及最后的決策,避免出現失敗的項目。”
今年2月,中國保監會批準蘇黎世中國遷址上海。據了解,蘇黎世保險已展開和上海市商委的合作,聚焦于蘇黎世保險如何幫助上海的大型國有公司成功實現海外拓展,蘇黎世保險已經為上海諸多大型公司的財務總監和風險管控經理進行了培訓。
單打獨斗沒發展
2014年9月,蘇黎世中國與桑德集團正式簽訂保險合同,蘇黎世為桑德集團在中國的環衛項目提供雇主責任險保障。在本次保險采購中,桑德集團及其經紀人面向社會眾多保險公司招標,有5家保險公司進入競價階段,經過2輪的保險方案比較,蘇黎世中國與一家本土的保險公司進入終極PK,由客戶針對保險方案做現場問答,蘇黎世中國最終勝出。
但談及同業競爭,于璐巍看到更多的是合作,共掘商機,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具體實施中,“單打獨斗”的傳統競爭模式勢必受阻,中外合作成為必然。
根據于璐巍的介紹,要完成海外跨境風險保障服務,保險公司需要有全球服務網絡、全球的理賠能力、對當地情況也需要有足夠的了解,等等,作為一家國際保險公司,蘇黎世保險的優勢在于遍布全球網絡的分支機構和辦事處,覆蓋了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亞太、中東等地區。
“國內傳統大型保險公司雖然在客戶資源積累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對國內客戶的情況也比較了解,但其在海外的分支機構開設較少,并沒有直接承包理賠的能力,同時國內險企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法律法規也缺乏了解,所以雙方之間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于璐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