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月,張 華,彭珍珍,肖 爽(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護理部,重慶40006)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移動護理信息系統(MNIS)在醫院護理工作中的運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以醫院現有的信息系統(HIS)為基礎,結合移動手持電腦設備(PDA)和無線局域網絡技術,將HIS延伸至患者床旁[2]。PDA具有使用便捷、便于攜帶、操作性和實用性強的特點,對保證護理安全和規范護理行為均有很大幫助[3]。通過PDA的使用,臨床工作人員可在床旁施行生命體征信息查閱、醫囑查詢、對口服藥、輸液單及治療單進行批量巡床、護理內容錄入等一對一的服務,并結合MNIS實現所有信息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的共享,從而整合整個醫療護理資源,更好地實施整體護理[4]。
采用Delphi專家函詢法,選擇護理管理、臨床管理及醫療信息化專家進行了3輪意見函詢,構建了PDA在臨床應用中的評價體系。根據評價體系,制定問卷調查表,抽選全院8個科室、19個病區[包括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ICU)、神經外科ICU、胸外ICU 3個監護室,16個普通病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造成PDA掃描頻率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見圖1。

圖1 造成PDA掃描頻率低的各因素構成
1.1 使用人員因素
1.1.1 使用人員對PDA的操作不熟悉 之前采用的使用前培訓方式是由軟件工程師對全院護理人員統一授課。由于軟件工程師對臨床護理工作不夠了解,很難從護理人員臨床工作的角度講解操作,因此難以讓護理人員有效掌握PDA的操作方法。
1.1.2 護理人員忽略掃描 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對PDA使用環節的不熟悉,臨床工作人員存在忽略掃描的情況。例如,在搶救患者時,需先執行口頭醫囑,但搶救完畢后,容易忽略掃描;靜脈滴注結束后容易忽略掃描。
1.2 設備因素
1.2.1 PDA取用不便 PDA在不使用時需要放置在充電箱中充電,取用時不容易區分PDA的蓄電量,容易造成取用PDA后發現電量不足,又需將PDA拿回充電箱再次進行更換,進而導致效率低下。
1.2.2 PDA設備的不便 PDA存在屏幕小、調取速度慢、系統反應時間長的問題,對于需要輸入大量文字的情況,PDA自身難以迅速完成,造成操作時間長。
1.2.3 PDA數量不夠 目前,臨床各科室采用每8例患者配備1臺PDA。實際應用中發現,臨床科室基本可以正常運作,但ICU則明顯不夠用。另外,PDA電池續航能力有限,一般只能使用4 h左右,導致處于使用狀態的PDA數量不夠。
1.3 患者因素 使用PDA需要掃描患者腕帶及床頭卡,由于患者活動等原因,目前所制腕帶和床頭卡易被磨損,造成PDA無法完成掃描。另外,使用PDA進行定時巡護過程中需要掃描患者腕帶,影響患者休息,使部分患者不愿在午間和夜間接受PDA掃描。
1.4 其他因素 如網絡因素,在網絡阻塞或網絡癱瘓的情況下,PDA無法完成掃描。PDA的損壞也會影響其掃描率。
2.1 針對使用人員因素的措施
2.1.1 改革對使用人員培訓方式 改變由軟件工程師對全院護理人員統一授課的培訓方式,采用先培訓“種子”護士,讓這部分護士理解掌握PDA操作,在培訓過程中,這部分護士充分地與軟件工程師交流溝通。然后再由“種子”護士分片區在每個科室進行培訓操作演示,軟件工程師協助在培訓現場答疑。
2.1.2 幫助PDA使用人員熟悉使用環節 針對臨床工作人員對PDA使用環節不熟悉的情況,由院方、科室和各護理組充分調研,幫助PDA使用人員盡快熟悉使用環節,避免忽略掃描。
2.2 針對設備因素的措施
2.2.1 完善PDA使用制度 每天早班(7:30~15:30)整理完病房,需對病房PDA進行消毒擦拭和關機重啟。每天白班上午(8:00~12:00),甲組與丙組各攜帶 4 個PDA進行靜脈滴注治療,靜脈滴注結束并掃描后必須及時退出本人登錄系統,放置充電。新充電的PDA需放置充電箱后排,并將較之前充電的PDA放置于前排,便于下一位人員使用。白班下午(15:00~18:00),甲組與丙組各攜帶2個PDA進行靜脈滴注治療,至少保證2個PDA處于充電狀態。中夜班原則上各使用2臺PDA完成病房巡視和靜脈滴注治療,其余PDA為白班儲電。對PDA定期維護保養。
2.2.2 改進PDA軟件模板 在PDA軟件模板選擇時盡量采用結構化勾選模式,減少需要在PDA上進行文字輸入的環節,同時完善病房電腦和PDA之間的交互,盡可能在電腦上完成文字輸入工作。
2.2.3 增加ICU的PDA配置數量 由于各臨床科室PDA基本可以正常運作,故主要增加ICU的PDA配置數量,達到患者與PDA比例為4∶1。
2.3 針對患者因素的措施 當班護士每天按單時(7:00~、9:00~、11:00~、13:00~)使用 PDA 完成對患者的病房巡視。白班責任護士在巡視時發現床頭卡、腕帶掃描失靈的情況需及時更換,護理組長不定時抽查。午間和夜間采取PDA掃描床頭卡的方式,減少影響患者休息。
2.4 針對其他因素的措施 網絡等原因造成的PDA無法完成掃描,可采用重新登錄或關機重啟。以上措施均無效的情況下,可先以紙質版輸液單或治療單完成核對,待網絡恢復后再用PDA完成補掃描。
自2013年9月始開始實施上述整改措施,經過初期的磨合和適應,10~11月全院PDA掃描率較整改前有了顯著地提高,11 月達到 55.6%,12 月達 49.8%,考慮為正常范圍內的波動,見圖2。

圖2 整改后全院PDA掃描率提高情況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PDA作為醫院護理信息系統的終端開始使用于臨床醫療工作中[5]。PDA在醫療護理領域的廣泛運用,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減少了護理差錯的發生,提高了護理的質量[6-8]。有研究結果認為PDA有助于臨床工作[9-11]。本院自PDA應用于臨床以來,全院的護理差錯(特別是用藥相關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下降,全院6例護理差錯中4例均是因未使用PDA發生的。這也從實踐上佐證了PDA在加強醫院管理、改進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與謝紅珍等[12]研究中護士并不認可PDA提高了工作效率結果不一致。但這不意味著PDA在臨床工作中優勢不大。與任何一種新事物投入生產實踐一樣,PDA也不可避免要經歷陌生—磨合-熟悉-再磨合-接受-有機契合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實際的問題和困難。本研究通過對臨床上的實際問題和困難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使用人員因素在諸多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35.40%),這也符合 Lin[3]提出的觀點:個體適應技術是最強烈的影響使用的因子,其次依次是任務技術匹配和組織準備。
除了使用人員因素外,改善設備硬件和軟件也非常重要,這需要加大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加強院方-科室-臨床醫護人員-軟件工程師的良好溝通,改進系統架構的設計,達到實際應用與系統改進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真正的“信息化”,而不僅僅是“電子化”。另外,網絡信號差、穩定性不夠等問題也比較突出,這在李森等[13]的研究中也有反映,提示對移動護理網絡的建設應該整體布局,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形成成熟的網絡配套。
在整改過程中,通過以改促建,本院初步建立了PDA的管理使用制度,經臨床實踐檢驗,達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這只是初期的實踐,還需要進一步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制度,結合實際使用情況,最終建立起適合的、完善的PDA管理使用制度。
對于患者因素,必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論,更多地需要調整服務的方式方法,而不是簡單地要求患者配合,否則容易引起患者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使PDA的臨床應用難以繼續。本次改進措施中,午間和夜間盡量不直接掃描腕帶,避免了影響患者休息。但不掃描腕帶也有一定的風險性,存在“人床不一”的可能性。期望后期能從技術解決需要顯露腕帶才能進行PDA掃描的問題,從而既可以彌補不掃描腕帶的風險,又能保證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從改進后PDA掃描率的提高來看,改進的效果較好,但仍然需要進一步持續改進。正如許麗杰等[14]提出的,PDA應用在我國剛剛起步,各醫院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沒有標準的護理程序,護士對使用PDA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很少報道。期望通過臨床實際的應用暴露問題,逐一解決問題,從而使PDA能夠充分發揮其便捷、高效、安全的優勢,更好地服務于臨床[15]。
[1]張海川,王盼卿,陳家文,等.基于SOA的裝備保障領域信息系統集成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18):57-59.
[2]張翠霞.移動護理系統質量控制的方法與體會[J].護理學報,2011,18(3):39-41.
[3]Lin TC.Mobile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 utilization:the task-technology fit perspective[J].Comput Inform Nurs,2014,32(3):129-137.
[4]Mickan S,Tilson JK,Atherton H,et al.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using handheld computers:a scoping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J].J Med Internet Res,2013,15(10):e212.
[5]Rempher KJ,Lasome CE,Lasome TJ.Leveraging palm technology in the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environment[J].AACN Clin Issues,2003,14(3):363-470.
[6]Tooey MJ,Mayo A.Handheld technologies in a clinical setting:state of the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J].AACN Clin Issues,2003,14(3):342-349.
[7]SchlairetMC.PDA-assistedsimulatedclinicalexperiences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a pilot study[J].Nurs Educ Perspect,2012,33(6):391-394.
[8]Johansson PE,Petersson GI,Nilsson GC.Nursing students′experience of using 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in clinical practice-an intervention study[J].Nurse Educ Today,2013,33(10):1246-1251.
[9]White A,Allen P,Goodwin L,et al.Infusing PDA technology into nursing education[J].Nurse Educ,2005,30(4):150-154.
[10]Chang P,Hsu YS,Tzeng YM,et al.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triagebased,mass-gathering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PDA support systems[J].J Nurs Res,2004,12(3):227-235.
[11]陳君英,章雅杰.信息系統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研究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51-152.
[12]謝紅珍,何丹丹.醫院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建設效益評估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82-85.
[13]李森,吳曉英,王泠,等.護士使用移動護理信息系統滿意度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3,28(3):18-20.
[14]許麗杰,賈曉君,王泠,等.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在我國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數字醫學,2013(8):24-26.
[15]賴燕賢,劉立,徐建業,等.醫學診斷輔助護理過程支援系統[J].新臺北護理期刊,2001,3(1):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