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國海
所謂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或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人性教育在高中階段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根據高中的學情和歷史課程資源的特點,人性教育應重點涵蓋如下四方面:
一、加強健全人格的教育
高中生正處于青年時期,他們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還未達到成熟的程度,還處在人格養成的過程中。他們雖思維敏銳活躍,但過于偏激執著,容易陷于極端境地;他們渴望像成人般地融入社會,但卻缺乏生活的閱歷,容易陷入現實的迷茫中,容易受到表象的迷惑。且不說那無數鮮活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可資借鑒,單是體悟中國“儒家思想”或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也就足以塑造他們健全、高尚的人格了!
二、加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高中生大多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是游離于社會之外的,容易造成生活目標的迷失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他們可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還承擔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迷茫”的他們又怎么能接班、又拿什么來復興呢?這還需要教師指點迷津。通過革命史和建設史的學習,啟發他們要形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繼往開來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當然也可以通過感悟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名言,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引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當前的高中應試教育仍是主流,學生普遍都是在被動學習,學得很累、很苦。怎么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呢?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有知識,才能達到善。學生若能明白這些道理,就會牢固樹立自覺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的快樂也將無處
不在!
四、加強直面逆境的教育
當前高中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磨礪,家中順風順水的成長歷程容易導致嬌慣、脆弱的心理和羸弱的抗壓能力。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人生難免會有些磕磕絆絆,只要心中有理想,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向前進,哪怕前面是狂風暴雨抑或荊棘遍地,相信風雨之后總會見到彩虹的!
常言道:教書要先教人,所謂“人才”也是要先成“人”再成“才”的。這就啟發我們歷史課堂要摒棄以往枯燥、單純純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要遵循以人為本、回歸人性教育的本旨,通過創設人性化的教學情境,讓我們的課堂激昂青春的火花、充滿人性的溫情,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