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松
2000年,我從湖北三峽學院畢業后走上了教師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工作崗位。十多年的教育之路上,我是一名追夢人,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好教師;在成長的道路上,我是一名學習者,每次學習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認識。在學習與反思中,我加深了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
一、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道德素質的傳承者。俄國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要把學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應該就是這種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以身作則,要讓學生明辨真善美、假惡丑,作學生的表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知識的象征、道德的化身。難以想象一個整天自私自利、碌碌無為的教師,如何能培養出朝氣蓬勃、大氣有為的學生?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班主任的人格、學識和舉手投足無不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言行。因此工作中,我特別注意言傳身教,在思想上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與奮斗目標,把熱愛教育事業放在首位,注重為人師表,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班上的大事小事,我總愿為他們做出典范。不論是什么樣的天氣,我都堅持坐在教室里辦公,與學生一起學習、自修,成為學生坐得住的榜樣;不論是什么樣的情況,只要看到地面上有廢棄物,我都會默默撿起,成為學生創造清爽、干凈環境的榜樣。我由衷的欣慰,我的行動喚起了學生的良知,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終身學習,提升自我
“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可見,作為教師,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能力的重要體現。曾經有位學生在周記里這樣寫:教師總是用自己已學的固定的知識來教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不思進取。他的話引起了我極大的思考,沒錯,教師不應該只滿足于自身所學的知識。“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學生注入源頭活水,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反思,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
三、關愛學生,樂于奉獻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陶先生“四顆糖”的故事,至今讓我感動不已,故事中沒有提到一個“愛”字,但卻讓我感到了先生那顆熾熱而博大的愛心;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成為知愛、會愛之人。
在幾千年人類教育長河中,愛的教育恰如一朵朵潔白的浪花,讓教育的旋律始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美的音色。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愛心。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關心、愛護、寬容、尊重,要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充分鼓勵他們自尊、自信。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周××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無人管束,在學校經常打架、斗毆。由于同老師嚴重對立,不接受教育,經常擾亂課堂紀律,各科教師都感到頭痛。在一次“學會溝通,讓心靠近”主題班會上,我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父親、母親,并說一句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我發現周××神態變化的細節,與平時極不馴服的神態判若兩人,于是鼓勵他講講自己的父親、母親。他開始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后忍不住撲在我的懷里號淘大哭,傾訴了對母親病故后父親不關心自己的極度怨恨,常想用極端的表現來引起別人的重視。他這時才表現出與其年齡相稱的一面。了解了這些,后來我與學生都加倍關心他、幫助他,他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在學習中特別是紀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教師的工作責任重大而又極其艱辛。之所以說責任重大,是因為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責任,抽象地說,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之所以說艱苦,是因為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甚至處于相對清貧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無私奉獻。為教育事業,為學校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身邊的很多教師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他們依然認真備課、寫教案,對習題精挑細選,為學生勤勤懇懇,忙碌到深夜。他們都有一個非常樸實的愿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國家的棟梁。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目的不在于炫耀和享受,而在于精神的追求與充實!
三尺講臺融入的是辛勞,是陶醉;融入的是師德,是師魂!工作十多年了,我不敢肯定我是一個十足的“四有”好老師,但我能保證將和很多同行一起,用“四有標準”規范自己,并將堅持不斷學習,強化自己的業務素質,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把畢生獻給教育事業,獻給學生。
參考文獻:
[1]楊永倫.立德樹人之我見[J].科學咨詢,2014(23).
[2]朱炳霞.以心傳心,悉心育人:立德樹人之我見[J].教書育人,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