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仁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結果。它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課堂要較好達成比較多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要求教者有效設計教學目標,讓教學目標指向學生,受到時間限制,指導課堂教學活動,靈活地確定教學目標,從而有效降低教學成本。
一是教學目標的具體性。它是指教學目標可操作、可觀察、可檢測、可量化的特點,是一個具體化的情景,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比如,我在教學《陋室銘》時,將教學目標具體化,改成三個:首先是學生讀出銘文“博約溫潤”和“溫中有豪”、豪邁倔強的感情;其次是學生說出比興、類比的語句以及它們與比喻的區別;最后是學生默寫全文、中心句和對偶句式等。這樣設置教學目標把課文“體會課文詩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學習比興和類比的寫法、背誦全文”等教學目標變成一個個可以操作、可以觀察、可以檢測、可以量化的具體標準,使得課堂有標可依、有標可查、有標可考、有標可循。
二是教學目標的指向性。它是指教學目標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前的師范教育,大多的教學目標是指向教師的,比如《陋室銘》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會設置成“講述銘的特點、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指導學生理解比興、類比的聯系與區別等”,強調教師教學目標中的主導作用。今天,尤其在教育均衡發展的今天,課堂教學目標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陋室銘》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用學習目標來陳述,可以再具體為:學生具體說出銘文的篇幅短小、用詞精練、講究押韻等特點;通過細讀中心句、實虛句、反問句等讀出溫中見潤、溫中見豪的感情;說出寫詩人山、水、諸葛廬、子云亭、孔子話的目的等。這樣讓教學目標全部指向學生,變成一個個指向學生的學習目標,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三是教學目標的時限性。它是指課堂教學受到時間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效率無可厚非,但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也同時要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目標必須是適量的、學生可完成的。比如,在教學《陋室銘》時,我在教學中考慮到默寫學生能夠在課余的時間內完成,臨時增加了默寫這一環節;考慮到陸機的文學理論艱深,耗時過長,效果不佳,臨時刪除了這一學習目標和其他學習目標。一節初中語文課,除去導入和課堂小結,一般只有四十分鐘的時間。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量,及時刪除過多的教學目標。限于課時,有的目標可以降低為學生的課后學習目標。
四是教學目標的指導性。它是指教學目標指導教師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練習測試及課后的反思等教學活動。語文課要學習的內容很多,教學目標也因人因教材而不同,有的文章用一個星期也教不完,課時就那么有限怎么辦呢?這里涉及目標的定位問題。語文教材的編者往往將課文一個新的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放在整個單元的目標鏈上,它可以是一個有機的節點,既照顧到前面,連接后面,又突出本身的個性,教者就可以選擇這些目標作為課堂的學習目標,其他的教學目標點到為止。比如,在教學《陋室銘》時,我把“說出比興和類比手法的聯系和區別等”作為學習目標,這一單元其他課文沒有這個目標,后面的《馬說》又要涉及比喻這一手法,所以就將“比興和類比手法”確立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其他的目標比如“托物言志”等,以前學過就點到為止。
五是教學目標的靈活性。語文教學目標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目的、單元教學目標來確定課時教學目標的,由于語文教材學習內容的多元性和學生前置知識的差異性,也決定語文課堂目標還要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來確定教學目標。比如,在設計《月跡》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我在原有課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三個目標,這些目標是讓學生說出作者的無限想象,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無限體驗,讓學生說出敘述性語文的無限抒情,這篇課文的教學資源得到了超常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