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述新
地理教材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載體,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傳統的地理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唯教材是從,導致教學中照本宣科,將教材教死了,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的理念為廣大地理教師所熟知。其實質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鉆研和處理,重新對教材進行一次編碼,包括對教材的刪減、增補、改編、重組以及通過種種教學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大體上講,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加工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即教師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要讓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驗和實際生活體驗建立聯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要盡最大努力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聯想與創意。例如,在進行“經緯網的應用”教學時,可以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規定教室每一排表示一條經線,并規定好所表示的經度,每一行表示一條緯線,也規定好緯度,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有一艘輪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險,急需救援,位置在東經10度,北緯20度的洋面,1號救援隊員位置在西經20度,北緯10度,2號救援隊員在東經20度,南緯20度,請二位救援隊員立即行動,火速救援,然后學生離開座位,迅速到達指定位置。通過這種設計,可以變枯燥的知識為生動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
二、堅持問題導向,激發學生思維
即將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問題一個個進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例如,在復習高三專題黃河斷流的原因及危害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1)黃河斷流的原因是什么?(2)黃河斷流帶來的影響有哪些?(3)對黃河斷流我們應該如何治理?(4)如果發展下去,黃河能否成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5)除了斷流外,黃河還存在哪些環境問題?假如由你去治理,你將如何去做?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網上查找資料、同伴交流,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點燃智慧的火花。
三、理論聯系實際,將地理知識生活化
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死的,它只有通過學生的活動,通過學生的種種操作,才能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正如著名的教育諺語所說的:告訴我,我忘了;給我看,我記住了;讓我參與,我理解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要通過學生的“主動性作業”,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意義。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公轉與季節”教學中,學生對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角隨直射點的移動而變化不理解,教師可以從直觀入手,指導學生動手實驗。方法如下:出示地球儀,把陽光照射示意板(挖一個圓圈,正好能套在地球儀上的紙板,上面繪有太陽光線)套在地球儀上,再在示意板正中位置放一個與其垂直的紙板,套在地球儀上表示晨昏圈。通過演示隨著直射點的來回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規律清晰可見。
四、統籌規劃,構建知識體系
智力的發展離不開系統的知識。烏申斯基說過:“智慧不是別的,而是一種組織得好的知識體系。”對教材內容的學習,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由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我們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瞻前顧后、左顧右盼。在實際教學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用綱要信號法,也可以用列知識樹的方法。一般來說,學習完一單元以后,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階段復習,自己做小結,把知識整理成一個體系。
總之,在實際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內容的實際,科學、靈活地加工和處理教材,真正做到“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達到既傳授知識,又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使地理教學回歸其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