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常安



【案例】在進行《圓》的概念課時,教師設計了如下的兩個情境。
情境1:教師提供了兩種道具:棉線和橡皮筋,請同學們利用棉線和橡皮筋分別畫圓,并交流做法和體會。
教師:根據大家的操作,有何發現?
學生:棉線可以畫圓,橡皮筋不行。
教師:能否解釋一下兩種工具為什么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呢?
學生(經過討論):棉線有固定的長短,而皮筋在操作中,長短一直在變。
教師:這種結果影響了什么因素,使之無法形成圓。
學生:半徑。
教師:說得很對,讓我一起利用棉線合作在黑板上畫出圓形,能描述一下剛才畫圖的步驟嗎?
學生紛紛舉手。
……
情境2:滾彈珠的游戲(圖1)。若全班學生都沿著紅線站成一橫排,請問游戲對所有學生公平嗎?
學生:不公平,有人距離洞口近,有有人距離洞口遠。
教師:那全部學生應該怎樣站,就可以公平了?
學生:只要根據洞口的位置,站成圓形就好。
引出:圓上的各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等于半徑。
問題1:甲、乙兩人分別站在⊙O(圖2)上的A、B兩點處,他倆正準備參加游戲,后來丙、丁也來參加,并分別站在了圖中的P、Q兩點處。如果你是甲同學,你會有怎樣的看法?
問題2:再后來,小明同學也來參加游戲,他站的位置是圖中的M點(圖3),但他發現地上的線幾乎看不清了。請問小明同學怎樣知道自己恰好站在圓上?
【案例剖析】情境1中學生對圓的初步印象在小學已經形成,而要由直觀圖形抽象得出圓的描述性定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也是培養學生幾何意識的重要一步。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來描述圓的概念,我想學生是很難準確描述的。而案例中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操作,分別利用棉線和橡皮筋畫圓,從兩種不同的結果中產生認知沖突,進一步分析原因,兩種工具的區別在于棉線有固定的長度,而橡皮筋在操作中長度不停地在變。由此產生分析圓的必要條件:圓心和半徑。在師生的進一步共同操作中,學生感知形成圓的過程,通過歸納關鍵步驟,逐步在頭腦中形成這樣幾個關鍵詞:一端要固定,繃直,另一端旋轉一周,形成圓的描述性定義:線段OP繞著它固定的一個端點O在平面內旋轉一周,另一端點P運動所形成的圖形叫圓。圓的概念不是教師的講解所得,而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過程中感悟所得,而且在圓的定義的建構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的過程,感悟知識的形成和應用。對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情境2中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滾彈珠活動,將“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本質內容蘊含其中,在游戲條件逐步變化的過程中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圍繞“滾彈珠”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化的主線,學生不僅節約了熟悉背景的時間,而且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知識,通過判斷參與游戲的公平性,自然而然得到了圓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在觀察和判斷點和圓的位置關系中,得到d與r之間的數量關系,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學會“數眼看生活”,形成了一定的運用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教師力求將情境和知識完美結合起來,實現學生“身臨其境”的目的,不僅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更是將寫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出來,與其說學生的一些創新想法是由教師啟發出來,不如說是被教師設置的情境逼出的。這正說明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放手,學生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