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龍
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一天放學后,孩子在家里做作業,媽媽坐在旁邊輔導著。孩子顯得興奮異常,嘴里還偶爾哼上兩句。媽媽印象里,每周的這天孩子都這樣高興。于是,媽媽就禁不住問:“怎么那么高興?老師今天表揚你了還是在學校里發生什么趣事了。”孩子回答:“都不是。我們今天有歷史課,老師講得太讓我們著迷了,好想每天都上呀。”有良生如此,益師情何以堪。應該說,歷史課本來應該是很有趣的一門課,但現在很多學生反映歷史課枯燥,不愿意學。在社會上出現“歷史熱”的同時,課堂上歷史卻遭遇冷淡;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如何打造形神兼備的中學歷史課堂,讓學生更喜歡歷史,重新親近歷史課堂呢?我認為歷史課堂上教學方法細節的運用是關鍵,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一、課堂導入細節的選用
人們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事實證明,好的導入能在幾分鐘之內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么,課堂導入需要怎么做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1.導入要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或她)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我記得曾經有個老師在講中國的四大發明這節課時,他的導入就非常的精彩:智力快車(猜猜我是誰),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比爾·蓋茨談起,進而談起科技,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探求興趣,非常好。
2.導入要有新穎性
不能人云亦云,缺乏創意。如,在講北師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本來我按照常規是要用當時人們生活場景的圖片導入新課的。碰巧那天很熱,而我穿了一件長袖襯衫,并且還打了領帶,學生很詫異,在下面竊竊私語。我忽然靈機一動,開口說:“老師今天帥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帥。”氣氛調動起來了。接著我又解釋道:“為什么今天老師穿戴如此整齊呢?(1)有老師聽課,表示尊重:(2)我想給同學們證明一下,天熱穿長袖衫照樣帥。”氣氛已經很熱烈了。最后我又說:“那么自清末以來人們的服飾是如何變遷的,他們帥不帥呢,你們愿意知道嗎?”學生興奮地回答:“愿意。”那節課上得出奇的好。
二、課堂討論細節的選用
新課改積極倡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于是,老師們積極改進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把討論開展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確實不錯。但碰到討論開展不起來怎么辦,這節課再怎么進行下去。我覺得成功討論的展開需注意幾點:
1.討論問題的適用性
討論問題的設置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懂得,才會去討論。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設置一些生僻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討論開展起來才怪呢。例如,記得有老師在講北師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推動社會進步的科技成就》時,讓學生討論:四大發明傳到歐洲以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最后歸納總結。理論性強,初一學生還沒有接觸到,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討論冷場。
2.討論問題的突發性
記得一位老師講《戊戌變法》,講到變法失敗后譚嗣同不愿逃走,甘愿為變法流血,一個學生小聲說,真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時老師就可以抓住機會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討論譚嗣同該走還是該留。這個問題不但符合學生的興趣,而且討論充分展開后,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譚嗣同這個人物的理解,加深對歷史背景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傳統道德。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突發性問題的出現,及時討論,解決問題,升華知識,何樂而不為。
3.討論問題的史料性
比如講一個歷史事件,大家往往是原因或背景,一、二、三條,很重要,請同學們熟記;事件影響或意義,一、二,兩條,更重要,請同學們熟記。事件經過,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本。恰恰是最有趣,最能吸引學生的地方,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本了,而課本上往往又是幾句話帶過,語焉不詳。時間一長,我們的歷史課就只剩下了歸納概括,只剩下干巴巴的幾條結論,或者說只有骨架,沒有血肉。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干嗎不運用豐富多彩的史料來梳理知識呢。
三、課堂小結細節的選用
課堂小結可能是我們在上課時最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有的老師可能時間不夠用,來不及展示;有的老師可能本來就不打算進行這個環節,覺得沒意義;有的老師可能在本課知識點講完后,匆匆幾句話就結束了,起不到概括總結的作用,還浪費時間。這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高度重視課堂小結,完善知識框架,升華知識體系。課堂小結應該是對整節課知識的高度概括。通過小結進一步點名主題,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學了什么,各部分知識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其次,課堂小結是對課本內容的進一步升華。要引導學生明確本課內容在本單元、本冊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可以借此機會引出下一課、下一單元內容,指明它們之間的關聯。
努力打造高效歷史課堂,使歷史課堂盡善盡美,我覺得上述教學方法細節的運用是非常關鍵的,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們的歷史新課改,任重而道遠,“革命尚未成功,志士仍需努力。”謹以此拙作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