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兵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自然、社會生活、社會現象或文字材料的觀察、閱讀,發現問題,從中選擇專題,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性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能改變學生以往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并能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并付諸實踐,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多年的生物教學中,我也多次探討和實踐研究性教學,有點滴收獲,下面就生物學科研究性學習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的過程,它符合建構主義的課程觀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他人的幫助,利用必需的學習資料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是基于問題學習的一種新理念。而研究性學習正是在學生獲得了一定知識的前提條件下,而開展的學習活動和獲取知識的方式。例如,在組織高二年級學生參加黃河是否受到污染的調查實踐過程中,學生就必須知道什么叫污染、污染物包括哪幾類、污染的程度怎樣去判斷、污染后的水體是否溶解氧含量降低了、怎樣去測定水中溶解氧等許多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的獲得,就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構建,并且最終要有研究結果,這些都是知識的積累過程,教師不是把知識進行簡單的傳遞,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充當二傳手的作用。
二、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傳統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需要的是更加靈活開放、更加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需要在適宜的時空范圍之內將個人學習、小組合作合理、有機地穿插結合。我在實踐中一般都選擇3~5人為一組的小組研究形式。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例如,一次,我在組織學生調查沙漠中生活的甲蟲的體色為什么是黑色的而不是與環境顏色相適應的顏色(沙漠中沙丘的顏色是黃褐色的)這一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就充分體現了合作的重要性。我縣東邊是一片沙海,但是距離學校較遠,幾個同學去調查研究根本無法進行。另外,調查者的調查時間分別在早晨、中午和下午七點左右,而中午和下午這兩個時間段,一般不適合人在沙漠長時間活動,這就必須要有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即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條件支持,誘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熱情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改變上,提倡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以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為基礎,主張學生在“做中學”,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與科學研究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而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條件支持。像研究課題的選擇、確定必要的知識儲備、學生的興趣、需要什么樣的材料、哪些材料最容易獲得等。例如,今年五月,我就組織學生對陶樂地區青蛙生活環境和分布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前,提前讓學生到學校周圍的水域中去作一次前期調查,看看有無青蛙的出現,多還是少。調查結果卻讓學生大吃一驚:在學校周圍的水域中無青蛙。這就激起了學生對這一課題的探究興趣。我借此契機及時給予指導,將研究性題目變成“為什么青蛙消失了”。指導學生從人為因素、生存環境、農藥的使用等方面考慮進行調查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
效果。
四、強調動手,更強調動腦
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使之普遍得到提高和
加強。但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分析、綜合、歸納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像前面我們組織學生對不同地域青蛙數量的調查結果發現:沿黃河兩岸的農田中有青蛙,但是數量很少。而其他水域里幾乎都是青蛙的同類——蟾蜍,甚至在污染的水溝內都生活著蟾蜍,沒有一只青蛙。學生提出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還有為什么沙漠中生活的甲蟲體色為什么和沙丘的顏色不一致,而是非常顯眼的黑色。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不但在動手而且也在動腦。研究性學習對動腦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和創新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既是發現新事物、掌握新知識的過程,又是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發現、大膽質疑,并且要把學生的質疑轉化為利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不斷地給學生以創新的機會。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研究性課題中,學生通過調查發現青蛙數量很少,而蟾蜍數量很多之后,我就啟發他們分析其中的原因,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最終他們把結論歸納為以下幾點:①青蛙無毒腺,人們有捕食青蛙的習慣;②青蛙對生態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對生存環境要求高,特別是它的幼體蝌蚪對水質的要求比青蛙更高;③蟾蜍有毒腺,能夠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也不是人們捕食的對象;④蟾蜍及它的幼體對生存環境要求低,只要有水就有它們的身影,在水質很差的生活污水中也能生存;
⑤農藥的大量使用破壞了青蛙的生存環境;⑥昆蟲的抗藥性增加和體內農藥的積累,給青蛙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
六、辯證處理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的關系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也是參與者與指導者。教師不能放任學生自由無序地活動,而是要隨時關注學生的研究動態,傾聽學生的感受和質疑,解決他們遇到的疑惑。指導學生在相關網站上尋求、查閱有關資料或進入實驗室進一步的研究。也就是說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不能因學生主動地探索、尋求就失去它的作用。如我在以上幾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就都始終與學生一起動手、動
腦、思考。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它是一種知識
的建構過程,是發現學習的思想精髓,是教學的重要途徑。其實質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方式,順應了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和時代的要
求。通過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說:我能行,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胡曉賓.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施案例分析[J].商情:科學教育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