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春
歷史在人類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非常重要。歷史內容包羅萬象,里面有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有發人深省的事跡,為人處世的道理。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地評析,學生不僅能夠明辨是非,還能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講究方法,全方位培養學生歷史綜合實踐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所學的東西具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但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豐富而系統的史學變得枯燥乏味和支離破碎,學生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氛圍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高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個性、情感、興趣、愛好,有敏銳的觀察力,有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性,給予適時的引導鼓勵。要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高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教師應在正確引導的前提下,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精彩的發言和精辟的觀點加以鼓勵、概括升華和擴展,相左的也要加以鼓勵引導,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性和自尊心,這樣學生也敢于發問。使課堂氣氛始終處于和諧、民主、自由、活躍的狀態,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夠尊重教師,配合教師,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課堂。
(二)激勵學生內在情感,培養優秀品質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這就要求教師要創設優美動人的語言情景。如果一個教師有行云流水般的語言,他的教學效果一定不同凡響。不管是世界歷史還是中國歷史,它們都是一部豐富的史詩。教師應以真摯飽滿的情感,形象、生動的語言講述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慷慨悲壯,感人肺腑的人物命運、氣勢磅礴的壯觀場面。把歷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例如,在講到古代中國沉重的賦稅和力役時,我給他們講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和對阿房宮、秦陵兵馬俑的描述,使學生們既感受到秦王朝的恢弘氣勢,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也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勞役的繁重、人民的疾苦。還有描述歷史事件的語言也要優美生動,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優美、動人的語言情景能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讓他們在語言享受中感悟歷史。同時我認為歷史學科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能培養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任何一個歷史事件、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可以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素材,如韓信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嘗膽,這種事例有很多,只要運用一些技巧、有意識地把心理教育滲透在平時的點滴教學之中,就能夠較好地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心理素質,激勵學生勇敢地去面對挫折、戰勝挫折。
二、注重教法,聯系現實
傳統的歷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參與,機械跟隨教師的思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熱情不夠,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從教材中提煉出重難點、重點講,而不是照本宣科,空洞乏味,尤其要使學生理解。可以把一些知識點編成順口溜便于學生記憶,如講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的措施時可以這樣記: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舊俗盡掃光;均田加俸祿,遷都到洛陽;鮮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強。同時還要挖掘教材,充實歷史課的內容,擴充課外知識,滿足學生對課本以外知識的需求。教師可用直觀的圖片、影視資料再現歷史。比如在講到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我展示了那時候的標語和圖片,圖片很生動、形象。如“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頭,可以吃三年”“刻舟稱瓜”“大豆過江”“一顆白菜五百斤”,還有各地“放衛星”的數據,人民公社生活勞動的圖片,通過這些圖片和數據學生們更直觀的感受到了那時人們夸大主觀能動性,嚴重脫離了客觀實際。
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要增加歷史課的現實性
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一個好的歷史教師需要從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使看似枯燥的歷史因為有了生活的氣息而鮮活起來。歷史教師應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歷史。并且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現實生活有一定關系的問題有興趣進行討論。例如,講到馮國璋,因為他是當代名人馮鞏的曾祖父,因此學生對這個人很感興趣,因此他們主動地去了解這個人,進而帶動對民國時期歷史的了解。在講到中國古代經濟的時候學生們會想到牛郎織女的故事,進而概括出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再講到百家爭鳴的時候我讓學生針對宿舍熄燈說話的問題,讓他們選擇用儒道法哪種思想解決更好?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用儒家說服教育;有的說用法家嚴厲懲罰;有的說用道家思想順其自然,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還有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所起的爭端,大家知道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是有歷史根據和文獻記載的,學生對釣魚島的歷史很感興趣,作為歷史老師有責任使學生了解事實,同時這也使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還可以帶出從古至今中日關系不同階段發展的特點。具體操作可以讓學生們分組討論,最后教師概括總結。可見,“生活”對學生富有吸引力,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歷史教師需要從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讓看似枯燥的歷史因為有了生活的氣息而鮮活起來。
除此之外,歷史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在今天這個物質發達的社會,很多人認為學習歷史沒用,不能創造直接的社會財富,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歷史學科包羅萬象,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很多經驗教訓、心得體會,找到推動事情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培養學生用獨到的史學觀點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科學的設計問題,造成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如哪些觀點值得借鑒與提倡,一些歷史經驗對我們現在生活有什么啟示,掌握了這些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現實生活。歷史學科就是讓人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現實、認識自我、更好地理解生活、超越自我。
總之,歷史是一門學問,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陣地,只要我們用心去設計每一堂課,用愛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歷史課堂必將豐盈高效。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