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龍
摘要:語文教材只能作為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才能教得好,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樂學善學,這還要靠教師對教材的善于運用。可從單元編排要求、教學目標、教學需要以及發揮教師個體優勢等方面對教材進行有的取舍。
關鍵詞:語文教材 有效取舍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幾乎都有同感,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繁多,可是一節課的教學時間就40分鐘,如何解決教學任務繁多和教學時間有限這對矛盾,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最為困惑的問題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對文本進行恰當有效地取舍。可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語文教師卻將自己鉆研的方向對準了怎么教,他們忙于學習和探討語文教學行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誠然,這些也很重要,但是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這是因為他們回避了另外一個教學核心問題:教什么,因為他們有著邏輯的先后順序,只有弄清楚每一堂課應該教什么,我們才有可能深入去探究該怎么教。面對一篇教材,到底哪些應該教給學生,這就涉及教材的取舍問題。那么,如何對教材進行有效的取舍?
一、根據單元編排要求進行合理取舍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編排的,每個單元都有編者設計好的一個主題,如北師大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六個單元分別是:千古濤聲、斑斕春色、慷慨正氣、偉岸人生、逆流勇進和心志堅毅,就拿其中的斑斕春色來說吧,共有課文(包括詩歌)14篇(首),《春》《春風》《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現代文,是古詩,是現代詩,《春》和《春風》要精講,八首古詩也要精講,如果不進行有效取舍、有機整合的話,僅僅斑斕春色單元就得三周時間花。將單元課文進行了有效取舍和整合,可以賦予不同的課文(詩歌)不一樣的“使命”,要么以朗讀為主,如斑斕春色單元的現代詩《春》和《初春》,要么以積累為主。
二、依據教師個性,本著發揮教師個體優勢進行合理取舍
如何取舍教材,其實就是教師發揮自己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過程。面對同一篇教材,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選擇,對文本的取舍若能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時就不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由于受性格、興趣、成長經歷、社會閱歷以及生活經驗的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有別于別人的特點和個性,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當這種特點和個性逐漸穩定和成熟時,它就積淀成了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即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個性。面對北師大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春》時,上課激情彭湃的教師,他會用自己激情的表揚,帶著學生在重點片段的朗讀中體會春天帶給人們喜悅;上課冷靜沉穩的教師,他會條縷清析地從盼春—繪春—贊春的脈絡里教給學生如何學習寫景類的文章。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應該珍視和利用好自身的教學優勢,把握好自己的個性,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取舍。
三、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取舍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為體現這一理念,新的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展,使語文素養得到提升,并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要在全面兼顧的基礎上有所偏重,有所取舍,不必過分拘泥于三維目標的逐一體現,應注意處理好重點和全面的關系。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新課標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但不是每一堂課都要落實三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節課內全部落實三維。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必須相對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把握整堂課的重難點。可以突出某一二方面,滲透其他方面,也可以通過某一方面,達到其他方面,只要把握好了重點,能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取舍就是有效的。如北師大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最后一課》,一共有36個自然段,作為第三單元慷慨正氣的第一篇課文,可見其重要性。就教學目標而言,我將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作為知識目標,將通過教師點撥,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合作研討的方法,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初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為能力目標,將感受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他們對漢語的熱愛之情作為情感目標。并結合初一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初一學生對愛國的認識與理解比較膚淺,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作為教學難點。明確了重難點,就可以對教材進行取舍了。這些內容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會很容易的歸納出來,因此對課文1-28段就可以大量舍棄了。
四、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合理取舍
在語文教學中有關如何運用教材的爭論,歷來就有兩種看法,一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教教材著眼于教材自身,而用教材教則更注重對教材之外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還需要教師沉到文本中去,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認真鉆研、深度解讀,正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本的意義。我曾經聽過一堂公開課教學,我記得那位張老師上得是北師大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天鵝的故事》。張老師在處理前一個故事時非常簡潔,因為主題鮮明;他將重點放在了第二個故事上,令聽課教師們意外的是,張老師選取了比較冷門的天鵝叫聲“克嚕-克哩”作為突破口,這位老師廣泛搜去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了天鵝叫聲的不同意義,并且當堂表演,課堂氣氛熱烈。有時教師完全可以大膽地取舍,這樣一方面滿足了課堂本身的需要,豐富了課堂內容,增添了課堂樂趣,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畢其功于一“課”,但是,如果我們理性地處理好語文教材的使用與其多重功能的關系,并充分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成長規律,對文本恰當取舍,有效利用,就一定會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