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珍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調研、案例研究以及行動研究等方法,對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互動式設備使用的基本原則、適宜的活動選擇以及實踐運用等問題展開研究,并對影響互動式設備有效運用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互動式設備;教育教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10-0016-04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一個與時代同步發展的教育工作者,應具備一定的信息化素養,掌握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揚其利、避其弊,促進幼兒的發展。〔1〕現代信息技術集文字、圖像、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具有使靜止圖文視聽化、復雜內容簡明化、思維過程可視化、學習過程動態化、時空發展可逆化等特點。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將活動內容用立體化方式呈現,讓幼兒在看、聽、說、做等過程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然而,關于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中,研究者較多關注的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價值、內容以及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等,〔2,3〕且主要聚焦于中小學教學,對于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研究則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嘗試從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互動式設備運用的基本原則、適宜的活動選擇以及實踐運用等方面,探討互動式設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問題。
一、核心概念
(一)互動式設備
本研究中的“互動式設備”主要指觸摸式電腦電視一體機及立體式智能投影儀。觸摸式電腦電視一體機將電腦主機、顯示器、觸摸屏、電視、音像等整合成一體,既具有電腦功能,也具有電視功能,同時,它還具備同步交互功能,可以實現書寫、擦除、標注、放大、聚光、手寫識別等互動。互動式設備在教學輔助上具有較大的優勢。立體式智能投影儀是一種外接媒體設備,通過與觸摸式電腦電視一體機的連接,可實現對投影物體進行標注、放大縮小、顏色調節等功能,也可對演示畫面進行投影,使教學過程動態化、可視化。
(二)多媒體支持下的教學互動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學互動主要是指師幼互動與幼幼互動。然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互動關系的轉變尤為明顯,從傳統的師幼互動、幼幼互動轉向以師幼互動、幼幼互動及人機互動(人與多媒體之間的互動)等三重互動關系為核心的教學互動。互動關系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為幼兒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
二、基本原則和活動選擇
(一)基本原則
互動式設備的使用需遵循一定的原則,即科學性、互動性、趣味性、操作性及有效性原則,以更好地服務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五個原則整合體現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二)活動選擇
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適宜借助互動式設備來開展。研究者根據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用互動式設備的經驗以及多媒體輔助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相關研究,梳理出適宜運用互動式設備開展的幼兒園活動的特點:(1)活動內容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而運用傳統教育教學手段無法有效創設活動情境。(2)活動內容具有動態性,多媒體手段有助于表現這種動態性。(3)活動內容具有探究性,并對時間、空間有一定的要求。(4)活動內容具有多元性,借助多媒體手段可產生多種感官的刺激。(5)活動內容具有較強的過程性,可借助多媒體手段清晰地演示整個過程。
三、互動式設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踐運用
(一)互動式設備的呈現方式和作用
1.圖片
圖片往往有助于幼兒理解活動內容。為此,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大多會有意識地選擇使用圖片。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春天來了”中,教師向幼兒呈現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畫面:綠油油的草地、五彩繽紛的花朵、清澈見底的河流以及在空中飛舞的花蝴蝶和小蜜蜂。幼兒在欣賞過程中,不斷發出驚嘆:“哇,好美啊!”“哇,春天真美!”
2.視頻
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視頻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生動形象地呈現教育教學活動內容;二是幫助教師從中獲得準確的活動信息反饋;三是吸引幼兒注意,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小班活動“春天的小花園”中,教師借助視頻,讓幼兒清楚地觀察到了春天的各種秘密,如花朵是如何慢慢綻放的,種子是怎么變成一棵棵小幼苗的,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等等。這些內容僅僅通過圖片是無法直觀呈現的,視頻則能夠讓幼兒直接觀察到事物動態發展的過程,從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春天萬物生長的過程。
3.內置工具
互動式設備內置工具的使用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靈活、可控。例如,教師在進行圖片演示時,通過畫筆、放大鏡、聚光燈、遮擋與拉幕等內置工具,對畫面進行修改、標注、放大、聚光及遮擋等操作,借助這些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
(1)畫筆
畫筆一般用來標注或添加內容。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春天來了”中,幼兒借助“畫筆”在觸摸式電腦電視屏幕上畫出了昂首挺胸的小草、美麗綻放的花朵,從而幫助幼兒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
(2)放大鏡
放大鏡可在不改變畫面內容的前提下,將畫面中的重點部分加以突出,讓幼兒更加清晰地觀察到。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花園里有什么”中,幼兒對畫面中究竟是花朵還是蝴蝶出現了爭議,教師巧妙運用了放大鏡功能,幫助幼兒消除了爭議,也使幼兒認識到“當不能確定看到的是什么時,可以借助工具來觀察”,這對幼兒科學態度的形成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3)聚光燈
聚光燈具有排除干擾,突出重點的作用。聚光燈可以和放大鏡結合使用。如,大班活動“馬路上的車”中,在引導幼兒認識車的基本結構過程中,教師打開聚光燈,聚焦于車的某個特定部位,幫助幼兒更加細致地觀察了車的局部特征,同時更好地激發了幼兒觀察的積極性。
(4)遮擋與拉幕
遮擋與拉幕,一方面可以局部呈現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又能在呈現內容的同時進行內容編輯,實現邊看邊做、邊做邊教的目的。例如,在大班繪畫活動“水中的倒影”中,教師先引導幼兒進行整體觀察,再借助遮擋與拉幕工具,將水面以下的內容加以遮擋,只呈現水面以上的畫面,然后慢慢將幕布往下拉,呈現整個畫面。
4.投影儀
投影放映可用于實物演示和操作過程,從而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詠鵝”中,教師借助投影儀全程演示了繪畫的過程,并結合個別幼兒的演示,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繪畫技巧。
(二)互動式設備使用中的互動策略
1.游戲式互動策略
(1)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與互動式設備開展游戲式互動
教師在引導幼兒與互動式設備開展游戲式互動時,需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幼兒操作互動式設備的經驗,二是幼兒的游戲經驗。例如,在中班語言活動“威利的尾巴”中,教師依據故事的三個情節設計了三個對應的游戲環節,即“點點通”“連連看”“送送樂”。活動中,幼兒與互動式設備進行了直接的互動,既滿足了幼兒的游戲需求,又激發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在游戲式互動中兼顧幼兒的情感需求
與互動式設備開展互動不能只滿足少數幼兒的體驗需求。然而,教師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去創造條件讓全體幼兒都參與互動式設備的操作,而是在個別幼兒操作互動式設備時,引導其他幼兒與之互動,如語言、身體動作以及其他方式的互動,以滿足全體幼兒的情感需求。
2.情境式互動策略
美國著名情境認知學者布朗、科林斯及杜吉穗(Brown、Collins&Duguid)指出:“學習和思維都是基于情境的,它們不能孤立地鑲嵌在大腦之中,而是通過情境發生在人類的大腦中。”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情境。然而,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聯,并能促進幼兒的學習。在創設情境時,教師需注意以下兩點:(1)情境多樣化。教師可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創設不同的情境,如體驗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自主探索式情境等。(2)情境為目標服務。教師應圍繞教育目標,以情境為載體,有針對性地引導。
3.問題解決式互動策略
問題解決式互動策略旨在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發展。這種互動策略較適合在中大班使用。教師需注意的是:(1)問題要源于幼兒生活。教師設問時需要思考兩個問題:問題的解決是否在幼兒的能力范圍?問題解決所指向的生活經驗是什么?(2)問題要有互動價值。問題是否具有互動價值在于該問題是否會引發幼兒的討論,是否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自主探索、發現的空間。
四、互動式設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運用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對互動式設備的掌握程度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對互動式設備的掌握程度還不夠。大多女教師對多媒體技術不是很感興趣,即便使用,也只是用用簡單的、常用的功能。
TI:我們對究竟哪些互動式設備更適合幼兒園使用不是很了解,并且存在技術上的困難。
T2: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和設備的互動困難較大,互動式設備的功能沒有被挖充分掘出來。
在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教師普遍認為,“心中有很多美好的教學設想,但又苦于不知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有時候設計出來的課件不盡如人意,有時甚至還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果會用這些技術設備的話,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由此可見,如何提高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教學資源
有研究發現:75.34%的中小學教師認為,課堂互動有難度,其中,84.93%的教師認為缺乏互動的資源是主要原因。互動內容大多來源于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除了文字材料之外,也常用到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但都是來源于網絡下載,自己設計較有難度。〔4〕幼兒園教師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教師確定了活動內容后,往往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與活動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有時甚至要花時間將這些多媒體資源進行專門的設計,如設計動畫路徑、圖片修剪以及設計特定效果。受技術水平限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這對原本就忙碌的幼兒園教師來說,是額外的負擔。因此,開發與教學內容配套的素材資源庫十分必要。雖然目前有一些教育軟件可供選擇,如童易軟件、立體式課程等,但資源并不完善。因此,建議持續開發配套的教學素材,供教師選擇,進而為幼兒園教師的教學騰出更多創造、發揮的空間。
(三)幼兒設備操作的經驗
從實踐看,幼兒對互動式設備的操作具有很高的熱情,他們都喜歡與設備進行互動。然而,在互動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幼兒的操作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說,中大班幼兒會有意識地利用鼠標、手指或者觸摸棒與設備進行互動,也能從中體驗到操作的樂趣。小班幼兒因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操作水平較低。此外,由于身高的限制,幼兒無法順利觸摸到電腦電視一體機上顯示的內容。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為幼兒提供一些工具,如可拉長的觸摸棒、站臺(椅子、積木箱等)。但使用這些工具,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例如,觸摸棒的使用,對于還未能很好地控制動作力度的幼兒來說,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椅子、積木箱的使用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力平,等.計算機與早期兒童發展〔J〕.心理科學,2003,(2).
〔2〕劉宏.應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幼兒形象思維發展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3〕徐斌.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促進課堂師生互動行為的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4〕石琴.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堂互動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A Study on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Interactive Devices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Li Jinzhen
(Songjiang Rongle Kindergarten, Shanghai, 201600)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and ac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stud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content selec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ing in the use of interactive devices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elements that affecting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interactive devic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evidence and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interactive devic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