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 張礫


【摘 要】 云會計作為一種新型會計信息化模式,給稅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以金稅三期管理系統為研究對象,從數據視角分析了當前稅收業務存在的問題,構建了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稅收業務應用框架,提出云會計在稅收征管、稅務稽查、納稅服務等稅收業務方面的應用,期望能夠對云會計環境下的稅務工作開展提供一些指導和借鑒。
【關鍵詞】 大數據; 云會計; 信息化; 稅收業務
中圖分類號:F232;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22-0127-04
稅務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是構建電子稅務機關,使部門組織向網絡架構發展,打破部門、層級的限制,形成統一的,跨越時間、地點、部門的共享稅務信息平臺。云會計作為一種新型會計信息化解決方案,對稅務工作的創新和變革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動態無線擴展能力,在大數據時代,將給稅務工作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
云計算在稅收業務中的應用研究由來已久,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張建光等(2013)構建了基于云計算的稅務信息化模型框架及實現路徑,指出云計算對稅務信息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并提出了云計算環境下網絡安全與隱私、重視標準規范和運維機制建設等需要解決的問題。高萍(2013)從建設電子商務稅源管理云平臺、完善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稅源專業管理流程、電子商務稅源管理云平臺應用效果展示等方面探討了云計算在電子商務監管中的應用,并提出加強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建議。喬曉鋒(2014)基于北京市國家稅務局分三步實施云計算的實踐,總結出云計算四個方面的效果:統一管理,易于實現集中備份及容災,易于擴展、升級方便,節約成本、綠色節能。唐寧(2014)指出國稅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提出云計算在國稅信息化建設中的優勢和展望。
綜觀現有研究發現,現有文獻主要是基于云計算平臺對稅收業務的影響進行探討,尚未出現大數據背景下的相關研究文獻。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金稅三期管理系統的上線,稅務信息化進程越來越快。稅收征管、稅務稽查、納稅服務的建設和完善均離不開云會計的驅動和支撐,大數據、云會計技術的發展將給稅務工作帶來巨大的變化。
一、云會計與大數據的內涵及特點
云會計是構建于互聯網上,并向企業提供會計核算、會計管理和會計決策服務的虛擬會計信息系統,其體系結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應用層、平臺層、數據層、基礎設施層和硬件虛擬化層,其核心是提供數據存儲、處理和服務。主要特點有:一是通過虛擬化技術建立公共資源池,用戶可以按需購買,按使用資源情況付費;二是由互聯網連接的服務器集群存放會計數據,專業團隊管理,更具可靠性和安全性;三是擁有設備的硬件冗余、故障自動切換、存儲容量不受物理硬盤限制等云計算技術的特點,能及時提供數據容量擴充,實時動態調整系統規模;四是實現內外部協同,使系統集成成為可能,提升信息附加值。
大數據是指量級巨大,超過典型數據庫工具的硬件環境和軟件工具所能獲取、存儲、管理和分析并整理成為支持日常決策依據的信息。主要特點有:一是數據的巨量性,數據源、傳送方式和使用方法均發生改變;二是數據的多樣性,既有結構化數據,又有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三是數據的不確定性,由于數據不完整、結構不一致、存在時間差、蓄意欺騙等原因而導致了不確定性;四是數據的即時性,可進行實時分析,數據輸入、處理動態調整。
二、數據視角下金稅系統稅收業務存在的問題
國家金稅三期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稅務系統提供了一個高速、高效的內部網絡,有效地提高了稅務系統在網絡傳輸、業務應用、數據分析及存儲、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本文基于數據視角,從數據的來源、分析與應用三個維度分析了金稅三期管理系統中稅收業務數據應用現狀,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稅務機關在加強數據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技術方法、采集渠道等原因,仍然存在數據采集不夠深入、缺乏有效整合、應用水平較低等問題,其數據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數據采集不夠深入
金稅三期管理系統中,在納稅人設立環節,數據采集通過“登記—稅務登記”模塊,主要包括納稅人基本登記數據、法人及財務人員登記、注冊資本投資總額數據、總分機構數據、隸屬鄉鎮街道及國地稅稅務機關等內容。通過工商登記采集納稅人名稱、法人、地址、經營范圍、認繳注冊資本等數據;通過質檢批準的組織機構代碼,加上區域代碼設置規范的稅務登記證號;通過銀行開戶賬號,設定納稅賬戶;通過房產土地登記,采集房產原值、土地面積等數據。數據的采集仍集中在納稅人的基礎靜態資料,經營期間如有變化,則需納稅人主動提供,稅務機關無法實時更新。在生產經營環節,數據采集主要通過“申報”、“征收”等模塊,主要包括納稅人應納稅款日常申報、入庫情況、發票開具情況及企業財務報表等有限的數據。由于沒有供應商的供貨數據、購買者的購買數據以及企業自身的生產數量、銷售數量、庫存數量等反映納稅人經營狀況的動態數據,稅務機關只能從企業納稅情況和財務數據中粗略判斷納稅人的生產銷售狀況。同時,數據采集還局限于納稅人主動報送,而納稅人為了逃避納稅往往在財務信息中隱藏真實經營狀況,稅務機關無法判斷其提供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二)數據缺乏有效整合
金稅三期管理系統中,主要通過“登記—稅務登記—設立稅務登記”模塊聯合辦證共享國地稅稅務登記數據,掌握企業稅務登記辦理情況;通過“國土房管部門房屋、土地信息”模塊定期與房產土地登記數據比對,掌握企業擁有房產、土地情況;通過“企業聯合征信系統”與金稅三期管理系統建立接口,定期與工商登記數據進行比對,掌握企業開業登記數據、投資人數據、法人及董事監事數據。但是,財政部門掌握的企業內部控制、XBRL標準等企業規范,銀行掌握的企業資信等級、資金狀況、信貸情況等資金數據,事務所出具的稅務鑒證報告、審計報告、評估報告等中介報告數據,仍然相互獨立存在,無法實現協同與共享,數據之間也難以進行勾稽印證。
(三)數據應用水平較低
金稅三期管理系統中,通過“定制查詢”模塊能夠查詢納稅人相關登記類、認定類、證明類、申報類、征收類、稽查類、法制類、綜合類、發票類、優惠類等數據。通過登記查詢可以了解納稅人稅務登記數據,但無法分析比對是否按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三十日內及時辦理稅務登記;通過征收查詢可以知道納稅人稅款開票入庫數據,但無法分析企業是否根據其生產經營狀況足額繳納入庫;通過稽查查詢可以掌握納稅人是否稽查立案、案件查補稅款等,但是無法分析企業是否存在偷逃稅款等稅收違法行為。由于稅收數據總量大,單戶數據頭緒多且數據之間缺乏關聯性等,當前金稅三期管理系統只能對現有數據進行匯總統計、查詢,沒有借助Hadoop、HPCC等數據處理技術進行數據挖掘。對于系統中龐雜的數據,仍然采用導出生成Excel表格,再運用初級的統計學方法加以歸類分析的方式,缺乏DW/DM、OLAP等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撐。
三、云會計在稅收業務中的應用
云會計的核心是資源共享、應用模式的改變,大數據的核心是運用數據存儲和處理技術、數據倉庫技術等,實時數據處理、實時決策支持,快速分析出數據的價值,通過嵌入到具體業務流程中實現數據價值。本文以稅收業務為分析對象,從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分析、數據應用三個層次,分析了云會計在稅收征管、稅務稽查、納稅服務中的應用,構建了大數據時代基于云會計的稅收業務應用框架,如圖2所示。
大數據時代,稅收業務不再僅僅依賴于稅務系統的內部數據和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應借助云會計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泛物聯網、社會網絡等媒介,獲取各種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例如:來自金稅三期管理系統的業務數據,如財務報表、納稅情況等;來自互聯網的納稅人行為數據,如合同、訂單、資金流等;來自多渠道的稅源數據,如工藝流程、主要原料、主要產品、機器設備數據等;來自多部門的第三方數據,如經營狀況、資本積累、資本轉移、破產情況等。同時,借助Hadoop、HPCC、Rapid Miner等數據處理方法,實現身份認證管理、業務流程管理、領導決策管理。通過OLAP、ODS、DW/DM等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數據融合,生成納稅信息、財務信息、工商信息、公安信息、銀行信息、審計信息、其他信息等。利用文本分析、搜索、查詢、可視分析等功能實現稅收征管的動態監控、稅務稽查的深入解析、納稅服務的智能演化。
(一)在稅收征管中的應用
基于云會計的征收管理,可通過大數據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分析,從而預測納稅人的稅收遵從情況。在稅務登記環節,新辦登記時通過工商部門登記信息、公安部門法人信息、銀行賬戶信息等,補充完善納稅人稅務登記信息中的納稅人名稱、生產經營地址、注冊資本、法人姓名及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等,確保登記信息完整、真實。根據云會計平臺的信息,可對轄區內符合稅務登記條件的納稅人進行全面清理,全面掌握納稅人開業、變更等情況,督促其按規定期限及時辦理。注銷登記時,通過對其購銷數據進行分析,了解納稅人真實、完整的生產經營情況,通過與房產國土部門的信息比對,掌握是否存在房產、土地、機器設備、無形資產等,準確進行流轉稅、所得稅、財產行為稅的清算,確認審核其注銷資料。外出經營時,可充分利用云會計平臺上的財務信息、異地納稅信息等進行日常巡查管理,全面掌握外埠納稅人經營情況,按規定程序加強控管。在申報征收環節,通過云端的納稅人合同訂單、原材料及產品信息,分析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并與其日常繳納的稅款相比對,發現生產經營活動之間、各稅種之間和納稅人之間的隱含關系,準確定位稅源,從而預警納稅人可能的偷逃稅行為。通過比對納稅人銀行賬戶信息、繳納社保情況、工資支付情況等,核實納稅人申請延期繳納稅款是否真實、是否符合征管法的要求;通過比對納稅人交易信息、資金流向,可確定納稅人銷售額是否超過小規模納稅人標準,是否及時申請辦理一般納稅人認定手續;通過比對納稅人合同訂單、供應商及購買者信息,判斷納稅人生產經營狀況,準確進行核定征收;通過比對欠稅納稅人銀行賬戶信息,確認其是否符合欠稅條件,對已形成欠稅的進行實時監控,防止資金轉移,避免稅款流失;通過工商登記信息、銀行賬戶信息、公安法人管理信息,及時掌握企業資本轉移的情況,通過對納稅人經營狀況、資本積累等情況的分析,實時監控其資本轉移中產生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
(二)在稅務稽查中的應用
云會計運用于稅務稽查中,將使稽查方法極大地改進。由于數據共享大大縮短了整個辦案過程所需的必要時間,管理效率顯著提升,使案源、稽查、審理、執行各環節之間緊密銜接。在稽查選案環節,將企業的會計信息系統通過軟件接口實現與稅務稽查軟件的數據協同,通過企業及其相關方如供應商、客戶、銀行等數據在云會計平臺上對接,稽查人員可以對比分析納稅人是否存在偷逃稅行為,從而確定稽查對象。在稽查實施環節,稽查人員可利用云端從源頭獲取完整的企業生產經營信息,分析納稅人經營狀況,直觀高效地查看企業總賬、明細賬、電子憑證等會計信息,并且運用云會計的查詢、過濾、分析、統計等功能迅速查找出案件的突破口,全面有效地進行稽查。同時,可以及時比對各年度的稽查信息,查找其變化,實現持續稽查。在稽查審理環節,由于云會計平臺大大提高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審理環節可直接判斷出稽查的準確性,主要對稽查程序進行審理,有效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和案件質量。在稽查執行環節,通過云會計平臺可實時監控納稅人的資產狀況及賬戶信息,從而及時采取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措施,充分發揮稅務稽查的職能作用。云會計的應用有效節約了稅企雙方的辦稅成本,改變了大量調取企業賬證資料的檢查方式,企業可不必提供大量紙質財務資料。同時,也降低了稽查人員在獲取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財務數據等資料上所耗費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增強了稽查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三)在納稅服務中的應用
基于云會計和大數據應用的納稅服務,通過對納稅人行為的主動分析可以為納稅人提供實時、動態、個性化的服務。構建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納稅人關系網絡,通過對其納稅行為、經營模式、投資偏好等多維度的特征分析,結合分類分級管理要求,按納稅人信用等級、規模大小、行業特征等為納稅人提供專業化服務模式和內容。納稅前,根據納稅人的企業特點、生產經營范圍等,通過云平臺分別為納稅人提供相關的政策公告、信息查詢、政策咨詢、涉稅提醒、自動算稅等服務。納稅過程中,稅務機關可構建基于云會計平臺的網上辦稅系統,主要包括稅務登記、網上報稅、三方認證、發票查詢等涉稅事項,拓寬納稅渠道,實時申報納稅。同時,稅務機關借助云平臺上的納稅人生產經營數據、財務指標、納稅申報情況,完善基礎信息,進一步提高數據采集的廣度和精度。納稅后,納稅人可通過稅務云平臺查詢納稅公開信息,如定額稅款、核定稅率、基本稅負等情況,真正實現稅務執法公開透明。同時,也可對稅務機關納稅服務進行投訴舉報,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為納稅人提供更直接的渠道和救濟援助調節機制。基于云會計的納稅服務平臺以虛擬化技術整合現有硬件、軟件資源,實現與現有稅收業務核心平臺的數據互聯互通,建設支持網絡、電話、觸摸屏等多終端的綜合云服務系統,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逐步提供更加豐富的應用服務,不斷滿足納稅人便捷、高效、多元化的服務需求。
四、結束語
按照信息管稅的整體戰略,在大數據時代云會計環境下稅務機關將極大地提升稅收業務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實現征收管理動態化、稅務稽查持續化和納稅服務智能化。為了對大數據時代云會計環境下的稅務工作有總體的認識,本文從稅收征管、稅務稽查、納稅服務等環節分析了云會計在稅收業務工作中的應用,為稅收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建光,朱建明,張翔.基于云計算的稅務信息化建設模式探討[J].稅務研究,2013(11):59-61.
[2] 高萍.云計算技術在電子商務稅收監管中的應用[J].稅務研究,2013(9):79-80.
[3] 喬曉鋒.云計算在稅務系統的應用——以北京市國家稅務局為例[J].中國稅務,2014(2):63-64.
[4] 唐寧.地市級國稅系統云計算平臺展望[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1):51-52.
[5] 程平,何雪峰.“云會計”在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中的應用[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1):55-60.
[6] 程平,溫艷好.云會計對審計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11):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