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英
【關鍵詞】 內涵發展;文化;管理;師資隊伍;教育科研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31—0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彰顯鮮明的辦學特色、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已經成為普通高中突破發展瓶頸,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以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德育工作、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科研工作為保障,著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一、打造特色文化,促進內涵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學校教育內涵、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積極改善教學硬件設施,校園布局的設計著力突出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校園整體布局人文、科學,力爭做到一樓一廳會說話,一墻一柱能育人。
學校著力構建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格局,以其內在的力量激勵、凝聚學生,以獨特的氛圍熏陶、規范學生,在校園文化的設計上,突出體現自強不息、典雅厚重的儒學精神內涵,如教學大樓的走廊內,精心布置了“班主任寄語”和前賢名言,洋溢著昂揚強健的精神風貌。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格局,使靜態文化和動態文化相輔相成,形成了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
二、強化德育工作,促進內涵發展
學校積極創建“快樂校園”、“平安校園”,以德育工作推進學校內涵發展,從根本上落實“以師生發展為本、為學生人生奠基” 的辦學理念。學校特別重視活動對學生人格的錘煉,高標準裝備了校史展館、生態縣情教育展館、德育講堂、書畫展室、生物展室等“兩館三室”,加強了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生態縣情教育等德育基地建設;廣泛開展了“文明校園創建月”等專題教育活動,舉辦了“告別網吧”、“遠離毒品”等特色德育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師生書畫作品展、校園藝術節、體育節,經典詩文誦讀節等文體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完美人格形成。
學校還設置了學生心理健康陽光地帶,設置了心理疏導室和不良情緒宣泄區,開通了心理咨詢熱線電話,聘任心理學專業老師擔任心理咨詢師,定期或不定期向學生發放心理調查問卷,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與困難,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三、實施精細管理,促進內涵發展
學校繼承了多年發展中形成的“自強不息”的校訓,并努力將其打造成師生共同追求的一種理想信念,作為統領學校工作的思想基礎和出發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規范行為,激勵斗志。
學校全力實施精致教育,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在精細化管理中,建立了目標一致、分工協作、層級有序、責權分明、務實高效的管理體系。認真落實學校管理人員值日制度、包年級制度、進課堂、進公寓、進食堂、進操場、進年級組、進教研組的“六進”制度、任課教師入住學生公寓制度和教師輪流值日制度,向精細化管理要質量,向精細化管理要發展,學校堅持決策與管理始終處于師生和社會的監督之下。實行校務、黨務公開制度,設立校長信箱,實行校長接待日、校園開放日,并通過不定期召開師生座談會、教代會、黨員會、家長會等,廣泛聽取師生和家長的意見建議,不斷強化各項制度的落實,使學校成為陽光校園、和諧校園。
四、加強隊伍建設,促進內涵發展
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學校特色建設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證,而學校的特色主題只有內化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動,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實施,學校才能逐步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只有教師將學校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教育信念,體現為自己的教育行為,才能夠真正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文化建設是否成果顯著,教育理念能否落地生根,其根本動力在教師發展。學校把激勵教師、發展教師、成就教師作為學校管理的主旋律,全力促使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以教師的和諧發展,保證教育教學的和諧發展和學生的和諧發展。
學校每年出資為教師購買教育理論專著,讓教師與“思想巨匠”交流,與“教育巨匠”談心,從而提升思想,凈化靈魂;舉辦教師讀書論壇、講座、教學大賽、教學研討會、專業知識競賽等,讓教師走向前臺,展示自我;每年提供經費、時間、場所,讓教師依據自己的創意組織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展示才藝,融洽關系,充分發揮創造才能;發揮名師效應,引領帶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行教研成果獎勵制度,鼓勵教師著書立說,成名成家;激勵廣大教師理論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成果,教學上出效益。
五、注重教育科研,促進內涵發展
只有創辦“規范+特色”的學校,才能培養“合格+特長”的學生。學校把教育科研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生產力”來抓,確定了“強化教育科研,提升教學質量”為基本理念的辦學思路,把“教育規范”和“內涵建設”相結合,以特色為抓手,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
通過研究性學習,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促成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組織教師編寫了《教育科研文獻匯編》等教育科研學習讀本,定期出版校園刊物,結集出版了學生研究性學習文集,開發了數十種特色校本教材。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