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菊萍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學習障礙;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92—01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階段教學的難點,近幾年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文言文教學常常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通過摸底調查,發現喜歡和比較喜歡文言文的學生從未超過一成。我想,要搞好文言文教學,不直面現狀、不去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不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是不行的。結合教學中的感受,我將學生學習文言文障礙做了如下梳理:
一、 教學模式的僵化導致的興趣障礙
首先,文言文基本的教學模式是串講法和誦讀法。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記憶以及進行針對性訓練,教學過程可謂嚴謹。但是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比較枯燥,文言文教學演化成一種純語言知識的機械訓練。其次,文言文需要朗讀而且要多讀,一堂課讓學生反復讀,教師的“講解”作用就減弱了。誦讀是文言文語感培養的重要途徑,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時,學習興趣自然降低。
二、“無挑戰式”獲得知識引發的求知障礙
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就文言文教學所投入的課時量、布置的作業量不少,可以說是“精耕細作”,甚至犧牲現代文來保證文言文的學習。這種輕而易舉的獲得和課堂上的精耕細作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學生缺少獲得知識的愉悅感、成就感,對文言文的厭倦情緒日盛。
三、 語法、詞匯知識欠缺導致的語法障礙
語法知識的缺失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大硬傷。初中階段對語法的淡化,使得學生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貧乏,最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在學生聽來如同神話,而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更使學生如芒在背。語法知識的缺少讓學生學習文言文時信心不足。
針對以上學習障礙,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首先、進行資源整合,重視名家名篇的“名”效應對學生的影響。如形成“以作家帶動作品”或“以作品帶動作家”的教學模式,將積極的互動關系上升為良性循環:讓學生由對某個作家感興趣推及喜歡其作品,甚至喜歡這種風格的同類作品;由喜愛某一類作品而發展到認同某一作家,并依此認同這位作家的不同風格。杜甫幾個不同階段的詩歌,李煜、李清照前后期的詞作,同為寫景名篇的《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陳述親情、忠情、孝情的名篇《陳情表》、《出師表》、《祭十二郎文》等等都是比較好的資源整合。調查結果證實,相當一部分學生之所以對某些名篇持排斥態度,是因為他們對作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對許多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作家感到陌生。中學階段只是文言文學習的起點,所以,我們有義務將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古典文學精華的東西呈現給學生,向他們展示:你們將要翻開的是一頁頁何等輝煌的華章!
其次,以舊促新,借助學生所懂的一切知識來解決文言文教學難題。比如古文中比較典型的“狀語后置”現象,就可以借鑒英語中通常的表達形式(文言文中狀語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可與英語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來對照講解;再如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對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的意義理解,可做如下教學設計:同學們來做一道數學題。這則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紀啊?請從以下選項中選出一項正確答案:
文中說“年且九十”,“且”是“將要”的意思,就是說愚公還未90歲,答案應該選A。讓語文課上出現數學的影子,這種學科的交叉會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有趣,學習效果比我們反復的強化記憶好很多。
第三,體會文意文境。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研習一些重點段落,深入品味文段的情感、意蘊和韻味。如在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學生讀了“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后,可以要求隨手寫寫自己的感受體會。對于程度差的學生,老師可以示范性地啟迪學生:“它靜靜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陽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著,微風輕輕地拂動它滿身的綠葉,于是,它又開始了輕輕的訴說。枇杷樹,你是在說那個春天的故事嗎?八年前,是她在這項脊軒的小院中親手將你種下。那是一個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卻只有我和你在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個注定不會出現的奇跡。枇杷樹啊,那滿樹碧綠,是你的思念嗎?”如此優美的文字卻源于一段生澀的文言語段,學生在內心深處會感受到文言文所蘊含的的情感之美,同時走進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