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霞+馬淑華
【關鍵詞】 初三;分層分班;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55—01
從“以人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出發,各校在面對初三升學率的壓力的同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后續發展,都會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來應對日趨嚴重的“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情況。在平行班中,根據兩班現有學生的總體情況及基礎知識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重新分班,實施分層教學,加強和優化初三升學總復習和考前強化訓練,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前期準備要充分,措施要得力
1. 模式確定。首先,確定A、B班。班主任和全體任課教師根據兩班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接受知識的能力、自身潛力的大小、爆發力程度和平時成績單排名等諸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編排A、B班。A班的規模先小后大,這樣既增強了A班學生的憂患意識,又為B班學生留有競爭的空間和信心。與此同時,在A、B兩班內,根據學生不同學科的成績情況,以就近、互助和合作學習為原則,形成了“人數少、任務輕、易操作和反饋快”的四人小組學習模式。
2. 選擇分班的最佳時機。A、B分班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分班過早會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分班過遲則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通過我們的實踐,筆者認為最佳時機應選擇在初三第二學期開始。此時,各學科教學內容已基本完成,進入第一輪基礎知識的全面復習階段。此時分班,有利于挖掘潛力,形成新的競爭力。這樣,促使A班的“單科學困生”有針對性地復習,也便于教師輔導。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和知識斷層,從而產動力和決心,夯實基礎,提高能力。就B班學生而言,無論是認知水平、學習能力還是學習習慣都較之于前一階段有所改善。學生在這一階段樹立了新的信心,從頭開始查遺補漏、鞏固基礎。
3. 分班前的動員工作。(1)動員家長。分班前,部分家長會反對這一方案的實施。這些主要是中等層次學生的家長。他們會擔心學生不能進入A班而影響學生升學。所以,做好這部分家長的動員工作至關重要。我們應從分班對各層次學生的有利因素入手,向家長講清分班分層的目的、方法、授課方式及對學生升學機遇。
(2)動員學生。分班后,分入A班的學生易盲目自信。教師要適時提醒,對A班異常活躍的課堂氣氛要正確引導并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同時引導鼓勵分入B班的學生。但是據我們觀察,此時B班分班的班級紀律反而好于A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簡化內容、放慢進度,盡可能做到學生的知識整合循序漸進。
(3)動員任課教師。分班后,任課教師會認為B班是差班,從而疏于管理,任其發展;而只要管好A班即可完成任務。這種錯誤認識不僅有違分班分層的初衷,而且也有違教師的良知和責任。分班是基于因材施教而更有效地提升升學的各項指標,并非放棄一部分學生或犧牲一部分學生。所以,分班分層前,使全體任課教師有正確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二、分班分層后的備課、上課
分層,給教師上課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同時也增加了備課任務。所以教師備課時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知識、呈現方式、拔高程度、拓展范圍、目標落實上下功夫。為應對中考,要備考點、備方法,還要根據A、B兩層備學情。我們所要遵循的原則是:
1. A層學生必須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沒有誤區和盲點。做到知識點清楚明了,具有較高的有創新能力和分析處理試題的能力;知識全面、融會貫通。而作為教師,則要更注重方法、技巧的教授,強化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其后續發展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2. 降低B班要求,減少教學課時的新內容,側重鞏固舊知識。教師則要不厭其煩,做到多復習、多講解,多鞏固。使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力求人人過關。教師要督促學生記好筆記,理解解題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改善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多鼓勵。在課堂中,給他們一些輕松的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在日常管理中,教師要多表揚、多鼓勵。
三、分班分層后的管理
分班后,要抓好兩個方面的管理工作。一是班級日常管理。班級管理在分班后,因學生的變動和班主任的變動,容易出現管理松動、班主任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分班后,班主任要顧全大局,摒棄私心,勇于承擔責任,抓好日常管理。二是抓好課堂管理,這就是各任課教師的責任。尤其是B班,要嚴格而不苛刻;和藹而不放縱。時刻關注個體,多給這些同學一些關心和鼓勵。教師要在第一時間和班主任、家長取得聯系并解決問題。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