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口語交際;聽;說;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9—0076—01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是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不是一般的聽說能力。
一、“聽得懂”與“說得好”
口頭語言不同于書面語言,是面對面直接交際產生的,有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對象,針對性強,在交際的過程中含著“聽、說”這兩個要素,有“話”可聽,有“話”可說。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聽”的能力,要把“聽得懂”與“說得好”緊密聯系起來,從內容入手,開拓學生思路。
1.選擇的話題要有利于激發學生說的情趣。(1)有趣味。要迎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受學生歡迎的話題。(2)有現實意義。要能反映小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具體事實,既切合他們的生活實際,又能產生一種親切感。(3)有教育意義。結合思想品德和其他知識,讓學生受到教育和啟示,增長知識,開拓眼界,陶冶情操。
2.要憑借一定的材料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先要有具體的內容,然后要引導學生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在訓練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想玩、要說的話,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把話說好,并能聽懂別人說的話。
二、“讀得多”與“說得好”
《語文課程標準》對5~6年級提出:“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這是一種事先沒有準備的發言,帶有突然性,要在很短時間內,根據交際對象和所處環境,迅速搜集有關資料,想好要說的話,并較為流暢地講出來。這種“即席發言”雖有難度,但這種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又是必不可少的。筆者從教學實踐中感覺到,許多學生怕與人交談,害怕參加口語交際訓練,有的學生想說,可又表達不清,需要別人不斷提醒和幫助。其實,口語交際的隨機性特征,決定了參與交流的對象必須有良好的說話習慣、豐富的語言積淀等,而這一切與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分不開的。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工作:1.立足課堂教學,抓好朗讀、背誦訓練。2.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擴大積累。心理學研究表明:朗讀和背誦有利于感受語言所描繪的情境,有利于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有利于規范語言、培養語感,更有利于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說、寫的能力。蘇教版教材把朗讀和背誦作為學習語文的主要任務,可見,朗讀和背誦對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大有裨益。“胸藏萬江憑吞吐”,口語交際不可“無米之炊”,需吞納百川,方口若懸河,而這一切是離不開閱讀的。
三、“創設情境”與“說得好”
口語交際離不開一定的情境,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是打開語言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1.通過教師語言創設情境。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尤為重要。如,蘇教版第八冊的口語交際《兩只小花狗》,在看圖之前,教師應先用語言描繪圖中的一個情境:“兩只一模一樣的小花狗,怎么會出現如此情境呢?”這樣能快速將學生帶入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漫畫大意,創編有趣的故事。
2.通過教學媒體創設情境。如,在教學《學配音》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播放錄像《小蘿卜頭》,讓學生體會演員的配音,從中受到感悟。然后再播放無配音的《寶蓮燈》讓學生觀看,揣摩人物心理,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給動畫片配音。這樣,變抽象為形象,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情緒高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配音就不是件難事了。
3.通過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小學生具有很強的表演愿望,讓學生參與故事的表演,既能創設一個大的語言環境,又能使學生直接進行換位思考,揣摩在具體事件中該怎么做、怎么說。如,在教學《學會安慰》一課時,讓學生根據口語交際練習所提供的語境,分角色表演,從而使學生入情入境,產生說的欲望和說的激情,進而使學生懂得安慰別人必須要有同情心。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