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萍
【關鍵詞】 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意義;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0—0080—01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之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并未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興趣較低、學習負擔較重、創新精神缺乏。當前,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合作能力成為了當前教育工作的重點課題。本文對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的合作學習進行了分析,為合作學習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相互結合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工作生活中都開始關注與重視合作意識、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將合作學習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探討與交流,共同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實現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指的是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與討論、學習等,通過小組內部的相互幫助與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通過合作學習,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增進師生關系,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現狀
1. 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引導作用不充分。小學生處于心理與心智的成長階段,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部分小學語文老師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疲于應對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動心,往往敷衍了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并未加入到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進行討論,也沒有對小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不良行為進行引導與糾正,導致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真正建立合作意識與分享意識。這些行為雖然并非是教師造成的,但是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2.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不高。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學生作為個體存在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導致不同的學生對于教師的授課內容的理解、想法不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待這種差異性的時候,不能夠實現平等對待,成績好的學生會更多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被忽略。在教師的這種差別待遇之下,很多成績較差的學生不愿意參與合作學習,因此就導致小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度不高,影響合作學習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1. 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語文教師是小學生認知的引導者,應該注重教學改革的開展,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要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首先應該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當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具有明顯的獨生子女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向學生滲透合作的觀念,逐漸使小學生形成合作觀念與合作意識,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梳理小學生正確的合作觀念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2. 幫助小學生建立有序的合作學習方式。小組學習雖然能夠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但是由于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進行合作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幫助學生建立有序的合作學習方式。
(1) 小學生分組之后進行組內分工
分組合作學習中,合作也不僅僅是討論而已,教師應該在學生分組完成之后在組內進行分工,包括組長、匯報員、記錄員等,讓小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責任意識,同時通過責任能夠讓小學生更加專注,更加具有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小組之間形成競爭機制,促進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2) 培養小學生相互討論的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都是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學生只有經過的獨立的思考之后才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因此,教師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擁有一定的獨立思考時間,在思考之后再進行討論,提高討論的效果。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思考、討論、講解之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才能夠更加透徹。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而且具有可行性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實現合作學習的正確應用與合理調控,才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意識與競爭意識,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