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興
【關鍵詞】 課堂教學;人文教育;心理;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097—01
事實證明,凡是在學業、事業上取得矚目成就者,無一不是有健康心態之人,當代的學生,他們缺少的正是與這種成人成才至關重要的良好心理素質。語文教學在優化學生的心理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通過語文孕育的人文精神、美學原理,進行潛移默化地誘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成為真正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就要有意識地將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
一、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培養
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價值觀,如通過教《勸學》《逍遙游》、《飲酒》《歸園田居》《人生的境界》《我與地壇》《我為何而生》等課文,讓學生明白遠離困擾、潔身自好、淡泊寧靜、自強不息、珍愛生命、完善人格的意義;通過教《報任安書》《行路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指南錄后序》等篇目,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使其懂得追求理想、報效祖國的意義,樹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主人翁精神;通過對《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赤壁賦》等古今詩文名篇中美學價值的挖掘,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明辨明是非的能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閱讀《論語》《老子》《菜根譚》《泰戈爾全集》等作品,幫助學生自覺抵制功利主義、庸俗實際主義、自私自利思想以及各種文化市場的精神污染,減輕片面追求高分的應試教育給學生造成的沉重的心理負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態下求知,專心致志地聽講,循序漸進地得益。
二、通過個別教育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進行個別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隨時注意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思想、經歷和學習狀況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樹立平等民主的思想,積極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建立相互信任,配合默契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開辟第二課堂,培養良知,播種文明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是語文教學中情商培養的有效方法,是實施高效語文教學的有效途經,也是培養良知,播種文明的有力措施。為了幫助學生走出心靈的誤區,確立良好的人品、學品,在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潛移默化作用的同時,應廣泛地開辟多種形式的語文第二課堂,如開展讀書活動、利用媒體導讀、舉辦專題講座、舉辦小報和雜志、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等。
四、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大自然是不假矯飾的,它不但以其特有的率真向我們“講述”著真理,同時,也以其無與倫比的寧靜告訴我們:只有放下由貪婪、虛偽、促狹、妄自尊大、急功近利等種種欲望構成的執著,解除由這種種欲望交結的心靈絆索,你才能從“固執”的陷阱中掙脫出來,還自己一顆寧靜的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開啟自己的智慧,才能超越自我,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將學生帶出課堂,讓他們投身于自然的懷抱,感受自然的脈搏,聆聽自然的聲音,解讀大自然這本妙趣橫生的無字書,欣賞大自然這幅美麗絕倫的有色畫,從而做一個“萬物靜觀皆自得”的人,做一個深愛生我養我的故土的人;做一個能夠享受創造的快樂、閱讀的快樂和情感體驗的快樂的人,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如配合游記散文的教學和寫作,讓學生寫出游記或觀察日記,或組織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以達到寓教于樂,樂教合一的效果;讓學生利用假期搞自己感興趣的社會調查,并寫出調查報告;配合戲劇單元的教學,組織學生自導自演與課本有關的劇作,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實踐的樂趣。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舉辦家庭教育學習班與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教育不是單一的學校行為,而是由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應廣泛地與學生家長進行座談、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以便隨時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通過舉辦家庭教育學習班與專題講座,讓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徑和意義,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教育環境,爭取家庭、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和參與。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習的過程,是理性頓悟的過程,靈性升華的過程,是心靈舒展、視野敞亮的過程,也是創造和情趣畢現的過程。這個過程至關重要的是釋放身心,造就好的人品,為好的學品提供必需的心理準備。開智啟蒙,寓德于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智慧的源淵,也是求知治學的先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挖掘課本中的人文性來培養學生的情感,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整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是達到優化學子心理,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