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群智
(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心衛生院,浙江 慈溪315321)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臨床觀察
許群智
(浙江省慈溪市逍林中心衛生院,浙江 慈溪315321)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療效。方法 選取8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療效、細菌治愈率以及療程情況。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主要病原菌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平均有效療程和平均治療療程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組患者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癥狀消失的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效果顯著,且顯著縮短了療程,值得臨床推薦。
急性細菌性痢疾 中西醫結合治療 臨床療效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疾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主要由痢疾桿菌引起。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及排含黏液、膿血的稀便,可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癥癥狀為特征,其發病快,病情嚴重,需要及時治療。目前西醫治療上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病原菌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其效果一般,且療程長,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筆者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19~63歲,平均(37.4±6.6)歲;平均病程(3.4±1.6)d。對照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0~67歲,平均(38.1± 6.9)歲;平均病程(3.7±1.5)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和平均病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左氧氟沙星(批號為20131131)0.4 g溶于0.9%的氯化鈉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3 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進行治療,其組方為:白頭翁24 g,黃芩、黃連須、秦皮、黃柏、焦檳榔、當歸炭、木香各12 g,馬齒莧45 g,葛根15 g,白芍18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分兩次服用,連用7 d。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后進行大便細菌培養,觀察其痢疾桿菌轉陰情況。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若癥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大便培養連續3次陰性則為治愈;若癥狀消失或減輕,大便鏡檢正常,大便培養痢疾桿菌轉陰或未轉陰者為好轉;未愈患者臨床癥狀及大便鏡檢無改善,需進一步治療[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愈率比較 治療組治療1周后痊愈37例、好轉3例,治愈率為92.50%,對照組治愈25例、好轉13例、繼續接受治療2例,治愈率為62.50%,兩組患者治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病原菌轉陰率情況 見表1。治療組治療3 d后患者主要病原菌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病原菌轉陰率情況比較n(%)
2.3 兩組有效療程和平均療程比較 見表2。治療組平均有效療程和平均治療療程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有效病例平均有效療程和治療療程比較(d,±s)

表2 兩組有效病例平均有效療程和治療療程比較(d,±s)
組別 n 有效療程 平均療程治療組 40 1.6±0.8△ 2.4±0.6△對照組 40 2.4±0.6 4.1±1.9
2.4 兩組患者相關癥狀消失的時間比較 見表3。治療組患者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癥狀消失的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相關癥狀消失的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相關癥狀消失的時間比較(±s)
組 別 n 發熱(h) 腹痛腹瀉(d) 里急后重(d)治療組 40 11.6±7.8△1.9±0.9△ 1.3±0.7△對照組 40 22.4±8.62.7±1.1 2.5±0.9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痢疾桿菌直接侵犯大腸黏膜,使局部充血、水腫、潰瘍出血、病變侵及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和直腸[2]。中醫學認為痢疾多出現在夏秋季節,氣候濕熱,氣血阻滯,二者相搏,腐蝕腸道出現膿血,進而形成痢疾,毒素進入心肝,會使病情加重,因此中醫治療主要從去火、調氣方面入手[3]。
本組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治愈率顯著高于單純的西藥治療。組方中白頭翁、秦皮、黃芩、黃連、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擅清陽明之濕熱、泄厥陰之郁火、解血分之熱毒,以治濕熱痢疾為其見長;葛根為陽明經要藥,既可發表又能滋陰引經報使,表邪重者逆流挽舟可解表,表邪不重者則可升清透邪、滋陰護液;馬齒莧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芍藥、當歸、木香、檳榔一則和血,一則行氣,和血則使膿自愈,理氣則后重自除,在眾多苦寒藥中加炙甘草以護胃氣。現代實驗研究發現:黃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等常見病菌均有抑菌作用,抗菌范圍廣,特別是患者呈濕熱證的癥狀時,其更為適用[4];白頭翁中的白頭翁素對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抗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對機體的損害,防止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和炎性反應[5];白芍具有抗菌、抗炎、降溫、提高機體免疫等多種功效;黃連治痢疾除與抗菌作用有關外,還與其抗腹瀉有關[6]。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不但可以提高療效,并且在提高痢疾桿菌的轉陰率上有著顯著的效果(P<0.05)。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可以充分利用中、西醫方法的優點,相互作用,取長補短,顯著縮短了療程。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效果顯著,且顯著縮短了療程。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
[2]原瑞芳,李娜.環丙沙星保留灌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2):140-141.
[3]張國欣.細菌性痢疾的中醫辨治[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7):67-68.
[4]王連心,孟慶剛.黃芩及其提取物治療細菌性痢疾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8):1698-1700.
[5]宋崇順.白頭翁湯與清熱解毒藥相配伍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3):23.
[6]鞏振東.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2):164-165.
R516.4
B
1004-745X(2015)05-087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44
201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