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山 張 建 侯全運
(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山東 鄆城274700)
溫經通絡法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
孫文山 張 建 侯全運
(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山東 鄆城274700)
目的 觀察溫經通絡中藥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92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采用溫經通絡中藥內服及外敷治療,對照組采用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靜脈點滴,同時口服芬必得、甲鈷胺片治療。于治療20 d后比較兩組視覺模擬評分(VAS)、直腿抬高度數及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1),治療組直腿抬高度數高于對照組 (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30%,高于對照組之74.42%(P<0.05)。結論 溫經通絡中藥治療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明顯。
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 中醫藥療法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常見,其發病急驟,疼痛劇烈,患者常不能站立和行走,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傳統臨床多應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炎鎮痛藥治療,其療效肯定,但由于不良反應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應用。近年來筆者采用溫經通絡法治療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獲滿意療效,并與應用激素和止痛藥物治療本病的療效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1-2]制定:腰痛合并典型坐骨神經痛,患肢疼痛麻木明顯;腰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點,疼痛可向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皮膚感覺、肌力和腱反射改變;X線片顯示脊柱側凸或生理曲度變直;CT或MRI示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本次發病在15 d之內;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有腰椎結核、腫瘤、滑脫、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損害者;合并糖尿病、嚴重高血壓、胃潰瘍等不適宜激素和止痛藥物治療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門診患者92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29例;年齡30~61歲;平均42.50歲;病程1~15 d,平均8.2 d;初次急性疼痛發作者45例,慢性疼痛驟然加重者47例;其中單間隙突出者54例,多間隙突出者38例。按就診順序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6例,男性3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38.23±14.78)歲;平均病程(7.80±2.60)d;單間隙27例,多間隙19例。對照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0.53±15.54)歲;平均病程(8.40±2.90)d;單間隙26例,多間隙20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臥硬板床休息,避免體力勞動,必要時佩戴腰圍。治療組以溫經通絡為治法,應用中藥內服與外敷治療。內服桂枝術附湯(自擬):炮附子10 g,白術20 g,桂枝30 g,白芍40 g,地龍15 g,丹參30 g,土鱉蟲10 g,茯苓15 g,獨活15 g,全蝎8 g,蜈蚣2條,生姜6 g,甘草10 g。腰腿酸脹沉痛明顯者加木瓜、薏苡仁;腰腿走竄麻痛者加烏蛇、威靈仙;有明顯腰部外傷史者加乳香、沒藥。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外敷方:川烏、草烏、法半夏、南星、三棱、莪術、大黃各25 g,炙馬錢子、威靈仙、樟腦各30 g,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粗粉,加入食醋200mL拌均,用紗布包好,放于鍋內蒸熱20min,于患處皮膚表面熱敷30min,每日2次,每副藥可使用2 d。共治療20 d。對照組以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靜滴3 d,然后地塞米松改為5mg繼續靜滴3 d,并同時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芬必得)每次0.3 g,每日2次;甲鈷胺片每次500μg,每日3次。共治療20 d。
1.4 療效評定 1)觀察指標:治療前后腰腿疼癥狀采用視覺疼痛評分比例尺(VAS)測定記錄評分,并記錄治療前后直腿抬高度數。2)總體療效評定: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判。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20 d后治療組無脫落,對照組脫落3例。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直腿抬高度數相當(均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直腿抬高度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直腿抬高度數比較(±s)

表1 兩組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直腿抬高度數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 間 VAS評分(分) 兩組治療前后直腿抬高度數(°)治療組 治療前 8.30±1.01 33.01±11.70(n=46) 治療后 2.30±0.81△ 85.80±6.71△對照組 治療前 8.01±1.11 35.60±12.31(n=43) 治療后 3.80±1.21 77.81±7.5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其治療關鍵在于辨明其病因、病機和病位。臨床所見,只有極少數患者的病變部位在督脈循行部位上,出現雙下肢痿軟癱瘓,會陰區麻木,二便失禁等癥狀,多見于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本病絕大多數所繼發的腰腿痛、酸、脹、麻、冷的病變部位多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究其病因乃腰部慢性勞損,筋骨不堅,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所致。因足太陽經主表,風寒犯表,循經向下竄麻作痛;或因腰部外傷閃挫,氣滯血瘀于太陽經所致。風寒濕瘀痹阻經脈,經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此類腰腿疼具有發病急、病程短、疼痛劇烈之特點,正如《靈樞·經脈》言“膀胱足太陽之脈……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查體見腰肌痙攣,疼痛拒按,轉側困難,肢體屈伸不利,觸之發涼發木,直腿抬高明顯受限,舌暗淡苔白,脈弦。《素問·痹論》曰“痹在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此其病位在經絡,尚未涉及臟腑;其病機為寒侵太陽,經絡痹阻,寒瘀相合,氣血不通;故治療應從足太陽膀胱經論治,以溫經通脈、通絡止痛為治療大法。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多呈放射性疼痛和麻木,轉側困難,屈伸不利,蓋寒主收引之故。《傷寒論》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其文中所描述的癥狀和體征與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和體征非常相似,指出了椎間盤突出患者出現的腰腿劇烈疼痛、煩躁不安、輾轉難眠。
對此,筆者師承醫圣意,合方化裁,察機用藥。方中炮附子大辛大熱,性烈力雄,有補火回陽、溫經散結之功,實乃驅除寒濕之首選藥物;桂枝溫經通脈,宣化寒濕;獨活祛風勝濕,蠲痹通絡;白術、云苓健脾燥濕利水,腰腿沉重酸楚是因為有內濕之故,用此逐水氣止煩疼;丹參、土元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全蝎、蜈蚣走竄通達,透骨通絡;芍藥、甘草養血舒筋,緩急止痛;生姜辛溫,散寒除濕,能培中土之生氣;地龍咸寒,止痙通絡,抑制附子之燥熱。其中附子、桂枝、獨活等均為溫通太陽經脈之品,全蝎、蜈蚣、地龍、土元等血肉有情之品息風止痙、化瘀通絡。本方合甘草附子湯、苓桂術甘湯、腎著湯、真武湯、桂枝湯于一爐,共奏驅寒除濕、溫經通絡之功。中藥外敷則是藥力與熱力共同作用于患處,具有藥物和理療的雙重作用,療效確切[2]。峻猛藥溫熱外用,直達病所,助內服藥使寒凝立解,閉塞立通。《傷寒論》云“陰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藥物溫熱效應通過刺激局部皮膚感受器,可促進無菌性炎癥即水腫和滲出液的消散吸收,減輕局部組織腫脹,明顯改善腰部軟組織微循環,改善神經根缺血缺氧狀態,緩解肌肉的痙攣[3],使瘀者消散,攣者舒柔,達到“松則不痛”“通則不痛”的目的。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原因在于神經根周圍的炎性水腫,故及早使用抗炎及脫水藥物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治療措施。甘露醇是一種有效脫水劑,可減輕神經根的水腫;地塞米松可抑制局部炎性反應,改善微循環;芬必得抗炎鎮痛,甲鈷胺營養神經,促進神經根結構和功能修復。諸藥聯用療效可靠,但由于激素和止痛藥有明顯副作用,不適用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也不適于胃病患者,故其使用受限,加之激素停藥后的反跳反應,故其療效不如中藥治療組。
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為寒濕侵襲,太陽經為寒水之經,易受寒困,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故應從寒瘀論治,以“溫”“通”為要,應用溫經通絡中藥治療,切合病機,效果顯著,緩解臨床癥狀,促進病情恢復,具有起效快、療程短、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等優點。研究表明,中藥有效成分可滲透入椎間盤髓核,使髓核脫水、萎縮、溶解,從而徹底解除髓核對神經根的壓迫[4]。若失治誤治,病程遷延,邪氣即可循經入里,由經入臟,直中少陰,出現腰膝酸軟、隱痛麻木、步履乏力、畏寒肢冷、勞則加重等腎氣不足表現,此時應經臟兼治,宣通太陽,同時溫扶少陰真元,對證用藥。但若經CT或MRI確診為側隱窩嚴重狹窄、關節突明顯增生、黃韌帶肥厚硬化及巨大型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嚴重受壓的患者口服中藥無法改變其器質性病變,建議采取手術治療。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趙長偉,李新建,冷向陽,等.中藥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醫正骨,2010,22(12):21-22.
[3]吳秋實.中藥熏蒸療法在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綜合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7):694-695.
[4]張利軍.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5):221-222.
R681.5+3
B
1004-745X(2015)05-091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64
2014-09-17)